中国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开端与挫败(3)
2016-02-17 01:15
导读:真真正正在中国把自由问题提到国家兴衰关键的高度的,是严复。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严复写了震动海内的五篇文章,里面就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学
真真正正在中国把自由问题提到国家兴衰关键的高度的,是严复。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严复写了震动海内的五篇文章,里面就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学西方的那些办法,在西方做起来整个国家很兴旺很发达,而在中国则毛病百出?他说:“身贵自由,国贵自主”,成败关键在于“自由不自由”![5]真是一针见血!康、梁特别是梁启超,一方面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深受严复的影响。严复比康、梁要高出一筹,康、梁讲的那些没有严复那么深刻。“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加上“自由不自由”,这十三个字,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的基本问题都包含在里面了。
不是说反帝反封建吗?反帝要解决什么问题?无非国家要自主,要独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身贵自由,这一条非常了不起。反封建,什么叫封建?过去我们没有抓住要害。我们过去集中精力去解决土地问题。但是当我们完成土地改革以后,人们发现,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原因在哪里?农民问题要不要解决?当然要解决。为此必须对中世纪社会(封建社会)有清晰的了解。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秦晖教授代表作:《田园诗与狂想曲》,没有看过的我建议你们找来看一看。我认为这部书将来会写进中国现代史学史。秦晖先生深入到关东各个地区各个县,将土改档案找出来,然后分析那个地方土改究竟解决什么问题。结果发现,渭南专区“中贫农总计的人口与土地均占到80%以上。”“关中地区除个别县外,绝大多数地方土地分配中的吉尼系数均在0.23以下,这应该是相当平均的分配了。”“因此,当时的地方文件……认为这些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主要解决匪霸权豪的问题”。[6]即利用自己社会地位或者政治特权来压迫剥削农民的那些问题。中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但关中地区模式的提出,启发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反封建的内涵。这部书还指出:“身处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导师们……恰恰认为封建社会的特点在于:在那里建立在财产关系上的阶级对立(而不是统治与服从关系上的等级对立)是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的。《共产党宣言》认为,只是到了资产阶级时代,才‘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而在此以前的中世纪则充满了‘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7]由此可见,我们过去讲反封建,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掌握好;反封建原来的意思,是说要摆脱中世纪的种种束缚,让人得到自由。这正好证明严复论断的正确和深刻。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总之,严复深刻研究了英国,又认真观察了中国,得出了“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国家命运在于“自由不自由”的结论,提出了解除人身束缚的问题。严复的这十三字箴言就是中国救国的正确道路。假如遵照严复的理解,那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但是后来,我们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的自由思想运动或者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前后那个群众性的启蒙运动。假如不掌握这个关键,是不可能深刻理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启蒙运动或者自由运动的开端。
(三)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获得自由?
中国人获得自由是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慢慢开始的。
为此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国人有没有自由?有几种讲法。孙中山说中国人自由太多了,所以他说不要讲个人自由,要讲国家的自由。这是孙中山长期坚持的基本观点。梁启超也有类似观点。
从世界范围看,学术界的主流界定自由都是指个人自由。认真读过马列的人也不会同意孙中山的讲法。《哥达纲领批判》里面,马克思就嘲笑这个讲法。他写道:“使国家变成‘自由的’,这决不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奴才思想的工人的目的。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差不多和俄国一样地‘自由’。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而且就在今天,各种国家形式比较自由或比较不自由,也取决于这些国家形式把‘国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8]换句话说,所谓“国家自由”,就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可以任意宰割老百姓。公民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限制“国家自由”,使国家权力受到民主和法治的约束。这是不能含糊的重大理论问题。也许有人会说:当年孙中山的意思不是这样,他是要国家的独立。但是他将国家独立跟个人自由比较的时候这样说的。他没有说清楚国家独立的目的就是保护个人自由;即使在争取国家独立过程中,也要与专制政府有别,不能随意剥夺公民的个人自由。他这一类言论很多,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就利用这些言论。孙中山理论素养不高 ,才出现这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