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舞台上的中国和印度(1)(4)
2016-03-26 01:00
导读:笔者认为,“亚洲发动机”崛起带来的挑战在以下两个方面能够被明显感受到:(1)在多极权力格局时期,全球治理制度的管理能力以及这些机构中权力
笔者认为,“亚洲发动机”崛起带来的挑战在以下两个方面能够被明显感受到:(1)在多极权力格局时期,全球治理制度的管理能力以及这些机构中权力的均衡和所面临的挑战;(2)由于中国和印度提供了不同的发展选择,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政策因而面临着挑战。
四全球治理领域中的挑战
在我们进入一个多极世界的过程中,世界将会怎样被塑造呢?它将以各方合作性的态度,还是新老全球参与者的尖锐冲突为特征呢?历史经验表明两点:多极国际结构常常不稳定,倾向于冲突性;全球霸权国家或帝国的崛起与衰落通常伴随着冲突、动荡甚至战争。(28)
中国与印度作用的日益增强必将给全球治理带来挑战。首先,尽管中国与印度喜欢利用多边主义的辞令,但两国国内重要政治行为体的思维主要受传统主权和民族国家观念主导。相比之下,工业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决策者则认为,在当代全球相互依赖背景下,利用国际合作加强国家的治理资源,修正对于“不干涉”概念的理解,对于在一个已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政治行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是必要的。有意思的是,中国与印度所赞成的关于主权与民族国家的传统理解,与当前美国政府的政治思想完全吻合。比如,在有关伊拉克问题的争论中,美国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罗伯特。卡根曾努力向欧洲解释,“多边主义是弱国所使用的概念”,是一种很可能在崛起的亚洲强国中找到众多支持者的论断。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很容易理解,中国与印度为什么在2005年与布什政府签署了“气候倡议”,而同时又支持京都多边进程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设定限制的努力。如果这些基本政治模式在美国、中国与印度关系中得到强化,那么它对全球治理进程的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中国与印度的崛起将会挑战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霸权。比森与贝尔认为,这些机构不仅仍然在管理全球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了根据盎格鲁—撒克逊思想设计的某种特定世界秩序观念。(29)
最后,多极世界除挑战全球治理的内容外,还将挑战各种治理的进程。历史表明,即使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格局,而调整的压力可能会使多极权力格局的演变充满动荡与不稳定。未来很可能出现的一种情景是,现有主导国家与新兴崛起国家间充满大国敌对。(30)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曾提出创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以稳定地区货币,美国则立即对日本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负责此事。如果有一天中国与印度开始建立自己的全球治理战略,那么情况又将如何呢?谁会负责缓和中国与印度的立场并指导它们走入合作的渠道呢?实际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不同的问题上都可能会产生分歧或根据立场来划线。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以大国间彼此离心为特征的破碎的全球治理架构比一个包容性的全球治理结构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一)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和印度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人们能够辨识出它们对当前世界秩序的潜在挑战。然而,需要认清的重要一点是,中国与印度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它们进行改造的能力,还取决于它们希望挑战当前游戏规则意愿的程度。在这方面,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例子提示我们,我们并非简单地存在于这样一个世界,即西方的利益必然受到来自崛起国家的挑战。坎昆会议就展示了西方未来可能受到的其他挑战。当时美欧议程与“22国集团”(G22)国家的议程发生了冲突,最后形成了僵局。(31)在坎昆会议上,由于中国同意加入“22国集团”,使得印度长期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得到加强。然而,这可能是一个特例,而非一种常规。总体而言,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一直保持低姿态。大多数关于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集中于中国在成为该组织成员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调整,而非中国对该组织运作产生的影响。宋泓强调指出,中国加入WTO 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32)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协作,为争取发展中国家更加公正的贸易条件以及国家发展的政策空间而斗争。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许多规则相抵触。另一方面,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会从世界贸易组织创立的经济秩序的维持中得到好处。随着中国对科技投资的大幅增加以及中国公司逐渐在全球技术密集产业中站稳脚跟,中国可以从当前体系规则的维持中获得许多好处,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对于印度,现在尚不确定伴随它在科技领域的同样大力投资,它能否也会实现向“正统”全球治理制度的过渡。因为没有理由假定,在未来20~30年,中国与印度的利益必然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