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宗教大法官”与巴赫金的诗学问题化毕业论(2)

2013-07-13 01:01
导读:综上所述,可以用俄罗斯民间工艺品俄罗斯套盒的特征来比喻《宗教大法官》的结构:打开每一只盒子,里面都藏有一只更小的盒子,一层层不断重复下去

综上所述,可以用俄罗斯民间工艺品“俄罗斯套盒”的特征来比喻《宗教大法官》的结构:打开每一只盒子,里面都藏有一只更小的盒子,一层层不断重复下去;并且,每只盒子都必须分裂成两半才能揭开它内部的秘密——陀思妥耶夫斯基分裂成反题伊凡和正题阿辽沙;伊凡又分裂成反题宗教大法官和正题基督,就连纯粹的反题宗教大法官也险些分裂成地狱和天国。巴赫金曾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体系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人的完整的观点、完整的立场”12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最深刻的人物从来不曾完整过,他们无一例外是分裂的。实际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来思维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命题最大限度的完整性,是一个命题申明自身立场、申诉自身正当性的全部证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真正实质在于,他按照思想的对位法,让二律背反的每个命题都充分发言,将它们各自的音量调到最大,发出轰鸣,组成辉煌的交响。

二 时间和空间

伊凡从莫斯科回到故乡之前,和阿辽沙已经有十多年未曾谋面。虽然在家中共处了三个月,可他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回避阿辽沙,没有什么正式交谈。但是,就在伊凡又要离家远游的前一天,他却在琢磨如何才能见到阿辽沙,互相彻底了解一下,作为道别。恰在此时,阿辽沙为急事寻找大哥德米特里,跑到平时绝不会去的酒店,却碰到了二哥伊凡。这种相遇纯属偶然,也纯属必然。

只有一天,甚至,只有几个小时,十分钟。伊凡却对阿辽沙说:“在动身以前我们还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整整一大段时间,无穷无尽的时间!”13 为什么这样说?一天屈指可数的时间中,无穷无尽从何而来?因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永恒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关心的”14 。——永恒问题只能在永恒时间中得到解决,或者说,永恒问题的终极性横贯了当下的每一瞬间,并迫切要求解决于当下的每一瞬间,因此,瞬间也意味着永恒。所以,伊凡对现实时间的短促只是莞尔一笑,觉得根本不是障碍,“我们总还来得及谈完自己的事情,谈完我们到这里来要谈的事情的”15 。更何况,伊凡和阿辽沙是如此道地的“俄国小伙子”,“俄国的小伙子……他们以前从来不相识,一出酒店,又会几十年互不相见,但那有什么,碰到在酒店相会的机会时,你看他们在讨论些什么?讨论的不是别的,而是全宇宙的问题: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在真正的俄罗斯人心目中,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的问题,或者如你所说另一面的问题,自然是最首要最严重的问题”16 。

问题和答案都在风中飘扬,暂时吹散,迟早被时间的涡漩卷在一处。故此,就连伊凡和阿辽沙是亲兄弟还是陌生人都无关紧要,他们在卡拉马佐夫家族里的血缘只是偶合,两人的邂逅却是注定。伊凡总共有三个兄弟,在离别之即他只抓住关系最疏远的阿辽沙来倾谈,因为阿辽沙所代表的东西伊凡最不懂,也最想懂;另外,伊凡也想用自己的道理提出挑衅,看阿辽沙如何回应:“我很想彻底了解你,同时也让你了解一下我,然后分手离别”17 。《宗教大法官》在伊凡心里酝酿成形了很久,从没对任何人提起过,多少年来他对全世界保持沉默,不屑开口说话,今天却忽然对阿辽沙说出了一堆“废话”18 。“真的,一位作者为什么要错过唯一的听众呢”19 ?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因为,唯一有足够资格与反题做生死对决的是它的正题,反之亦然。这里是伊凡与阿辽沙的促膝长谈,也是反题与正题的短兵相接,它的声音出现在时间之内,它的意义回荡在时间之外。所以,当这场对话结束之际,伊凡坚决请求和阿辽沙分道扬镳,从此绝口不再谈起这个话题,“一切都说完了,一切都谈够了”20 。至少对于伊凡,这是反题和正题之间无与伦比的交锋,就前在、今在、以后永在的永恒问题而言,十分钟与无穷无尽的时间毫无差别。

对话一开始就从上帝是否存在说起。伊凡以深重的人类苦难与罪孽对上帝提出彻底质疑,他震撼人心地驳斥了一切形式的神正论(theodicy),沉痛地指出,如果一切分辨善恶的认识、真理以及未来的最高和谐需要建立在无辜孩童的无法报偿的眼泪上,那么这个荒诞的世界中存在的是撒旦而非上帝,伊凡拒绝接受这种冷酷无情的秩序。他的雄辩把阿辽沙逼到了死角,阿辽沙能够想到的唯一反驳,是基督曾为世界受难,他可以代表一切人宽恕一切罪恶。

那么,基督是否真能够将世界担在肩上呢?伊凡通过向阿辽沙讲述《宗教大法官》来回答这个问题,一首关于基督再临的“诗”。

故事发生在16世纪。自从基督发出“我必快来”的誓言,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从天国那里没有得到任何新的启示和保证,一千五百年尴尬沉默的对面是人们一千五百年的热切盼望。终于,基督怀着慈悲亲临人间,但不是作为启示录中的荣耀之王前来执行最后审判,他忠实保持着福音书记载的模样,只想要哪怕是片刻地降临到自己的子民中间去。于是,基督出现在西班牙塞维尔城的大街上。

为什么是16世纪?为什么是西班牙?——那刚好是宗教裁判制度最可怕的时代,是宗教改革勃兴的时代,也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猖獗的时代,其中尤以西班牙对异端的镇压最为狂热残酷。正是凭借西班牙的武力和耶稣会的热忱,罗马教会的权柄才得以巩固和加强。“对这里的人来说,天堂和地狱之间没有距离。上帝若是一个独眼巨人,西班牙就是他那只眼”21 。作为神-人再度相遇、当面对质的时空背景,没有比这个选择更合适的了。

然而,从19世纪到16世纪、从俄罗斯到西班牙毕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伊凡没有从祖国迫切的社会现实出发,却迂回地选择了异国遥远的历史时刻来思索他最关心的问题。可是,斯拉夫主义与神职主义有什么相干?莫斯科与塞维尔有什么相干?谁都知道,在整个欧洲地理上,俄罗斯和西班牙相隔最远。罗马尼亚哲人西奥兰对它们文化上的相近说过如下妙语:“俄罗斯和西班牙——两个孕育上帝的国度。别的国家知道上帝,但从不把放进自己的子宫”。“最爱怀疑的俄罗斯人和西班牙人也比随便哪个德国形而上学更热烈地爱着上帝”。“对于我们,西班牙是一道光焰;对于上帝,它却是一场火灾……俄罗斯和西伯利亚为西班牙和上帝所煎熬”22 。基督正在教堂前的广场上向人们祝福,宗教大法官恰好经过,他的脸色阴沉下来,吩咐卫队将基督抓住,投进了监狱。当晚,他独自来到牢房,要向基督说出自己在九十年生涯中沉思默想着的一切,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致命的交锋。在宗教大法官对基督滔滔不绝的声浪中,伊凡和阿辽沙对谈的话音间歇不断地从外部穿插进来,发表着各自对《宗教大法官》的看法,对话的组合从二二转眼间变成了四。于是,层次分明的套层结构忽然出现了意味深长的纵横交错,16世纪和19世纪的

上一篇: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小说的书写者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