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1)
2014-11-26 02:1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建构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在广西文艺发展历程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进入
[摘要]在广西文艺发展历程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进入21世纪,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当代广西文艺更应将这个历史责任承担起来。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作者的视野修养、道德建构及作品的思想内涵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成了当代广西文艺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广西文艺;和谐;发展;使命
一、自豪:广西文艺曾经的辉煌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号召:“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徐悲鸿曾经说过:不懂审美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如今还有一种说法:不懂艺术的人,不能算一个现代人。这些话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文学艺术对于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十分重要。小而言之,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不会审美,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是一个品位欠缺的人。所以说,懂得审美与否,决定着一个人思维的境界,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大而言之,文学艺术在构建和谐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是临时的工具,而是如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将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
回顾半个世纪的广西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向贴近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的中国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当代广西的文艺作品也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一段文艺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1950年至1956年,基本上是全中国沉浸在欢乐祥和气氛中的年代,如韦其麟的《百鸟衣》《凤凰歌》,包玉堂的长诗《虹》、诗集《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张化声的长诗《红旗的儿子》等,都得到诗坛的高度评赞。尤其是
电影《刘三姐》,其歌词讲究,
音乐优美,
戏剧情节有趣味,那诗意的审美韵味征服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1978年后,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朝气蓬勃的时代。反映这种时代风貌的广西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如壮族作家王云高与李栋合作的短篇小说《彩云归》表现了“祖国统一”的主题,这在当时的文学界属于一种突破性的成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约从1990年代开始,广西跟全国一样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在文学艺术所关注的思想文化领域,过去小农经济的文化习性跟现代法治社会的民主公平的理念也会产生矛盾,等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出现的新矛盾。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对现在“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负有审美评判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广西作家的创作在正面价值引导和推进社会和谐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自觉和努力。
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就是从“不和谐”的生活中呼唤和谐的。小说中,虽然这残疾的一家成年人分别失聪、失明、失语,没有语言表达的方便,但是他们相互关心,相互配合,一家人也本来显得和谐可亲;但是,他们一家的周边的社会环境相当恶劣,加剧了“没有语言的生活”的糟糕程度,除了引起我们对不良风气的批判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我们更感到这一家子“身残志不残”、相依为命的可贵,盲人王老炳一家柔弱而坚强的生活品性,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确实令人钦佩。鬼子的小说几乎都以社会底层的悲剧型故事为题材,通过这些小人物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所蒙受的苦难,来警示社会的极限,来呼唤幸福和谐的生活。从辛酸的《妈妈的衣袖》到家破人亡的《被雨淋湿的河》等“悲剧三部曲”,鬼子站在苦难者的一边在悲切地呼唤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幸福。他自己曾经说过,坚持文学创作,就是“帮助人们建构精神家园”,在灵肉日益分裂的社会争取身心的和谐。
除了文学,广西其他艺术形式也在倡导和谐理念,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就展示广西人民如诗如画的歌舞文化以及安宁幸福的生活愿景;大型风情壮剧《歌王》就展示壮族先民用山歌文化的智慧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佳话;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再现了明代壮族女将军保家卫国的英姿和民族团结的气象;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电影《刘三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优美抒情的音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桂林漓江的山色水影,和谐地融为一体,为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还将广西的这种和平友好的山歌文化推向了全中国和世界,使广西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种“文化软实力”当然促进了广西的团结和奋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从横向的社会结构看是一种矛盾统一体,从纵向的发展历程看,它是从“和谐一不和谐—新的和谐”的不断递进循环的过程,没有完成时态,只有进行时态。进行时态表示社会很有活力,而完成时态意味着僵化静止。正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可能杜绝而是要正视这些问题,以求得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要在今天的经济建设高潮中及时和敏锐地发现问题,通过揭示、提醒和警示等形式,通过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感染力,来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
二、反思:广西文艺的主要缺陷
在广西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反观自身是必要的。如果实事求是地从大局乃至细部上找出瑕疵予以缮饬,必将有利于广西文艺保持良好的态势前行,必将能更好地发挥广西文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广西文艺发展的基本点。
下面着重以广西文艺发展格局中表现卓越的文学为文本,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大文化发展中来横向分析,同时从广西文学自身的发展纵向来分析,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广西作家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地域性作品不多。广西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广西作家”这个概念的定义范围的变化就显出端倪。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广西作品的特色是生活在本土的作家写出具有广西风味和反映广西地域生活的作品。但在上个世纪末,一批广西青年作家以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捕捉现实,在小说技术上不断地探索和实验,创作出许多具有艺术革新意义的作品,以“不折不从”的先锋性态度在中国文坛取得一席之地,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在“三剑客”的崛起,文学桂军地位及广西作为文学大省地位的奠定之后,广西作家的概念就有了转变——超越地域性,发起于边缘却消解边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是民族地区文化繁荣的力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但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文艺应当有新的要求。当我们看到反映蒙古族文化的《狼图腾》、藏族文化的《尘埃落定》、中原文化的《秦腔》等民族文化力作在中国文坛上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发出铮铮强音时,我们广西作为一个民族地区明显弱势了。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民族文艺是一支奇葩,它们以特有的气质、姿态和品格,为中国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利用文艺这种形式,将民族文化从古到今交流与互动的关系反映出来,对于激发新的审美创造,对于构建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统一以及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广西最著名的艺术形象“刘三姐”,她智慧、善良、勤劳,能歌善舞,常常“以山歌敬乡亲”,深受老百姓喜爱,她是一个和谐的艺术典型,是广西和谐文化培育的一个代表。旧社会农村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这“歌仙”爱唱山歌、乐观旷达的天性,她总是歌不离口,“宁可三天三夜不吃饭,不能一天一夜不唱歌”。村里的人们都爱唱歌,喜欢向她求教歌诀,听她唱歌,据说,“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以外的人都来听刘三姐的歌,来人之多,把四周围的山都踏了……大家唱着刘三姐歌时,即使苦恼忧愁的人也立即会愉快起来”。刘三姐真诚友善地对待众邻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乡亲们也以山歌友好应答,大家以礼相待。刘三姐落难流浪,人们热情相助,诚恳礼待,给予慰勉和信心。刘三姐的故事传说折射出壮族人民嗜歌如命、乐观旷达、相互慰勉、和谐相处的美好的传统品格,这种友好和谐的品格影响到广西整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从而推动着广西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广西急盼更多这样具有广西气派、广西风味的作品问世,需要名家大手笔创作这样的作品,以达到将广西的地域文化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的,将人们的思想引领到共同的文化目标上去,从而产生某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不断地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广西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像“土司”、“红水河”、“王城”等等都是具有艺术魅力的优质的文艺作品题材,这种创作资源会越挖越多。“黑衣壮”、“嘹歌”、“印象刘三姐”这些文艺作品已经走向世界,为壮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广西文学创作存在一系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文学布局不尽如人意一样,广西文学创作也存在一系列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包括文学种类、文学题材等。我们需要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去反映同样多样化的生活。譬如,小说创作声誉日隆,其他体裁相对较为平静;各类生活题材挖掘者众多,重大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等则较少作家有勇气投身参与。
广西的报告文学创作相对全国来说,有一定的差距。当然也还是有好的,例如2007年王布衣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广西农民的创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诞生暨草根民主启示录》(载《广西文学》2007年第4期)取得了创作上的成功。这部作品选择当代中国民主问题和当代中国农民问题,以当代中国农民做出的一件震惊世界的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事件作为创作题材,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强烈介入意识,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功。
报告文学表现复杂生活的能力并不比小说差。说到广西的报告文学的缺憾,其中一个就是大手笔还不多,没有引起全国的关注,只是正在进步和发展。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心态浮躁了些,因为报告文学很容易会写成歌颂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某个领导的作品,因为没有去更深刻地领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不注意下工夫去描绘生活的细部,往往比较表面化地去表现生活。所以,这样的浮躁就使得作品分量轻了。广西比较年轻的作者写报告文学的时候,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其关键在于怎么理解生活,一个作家本身的思想要有深度和高度去把握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且要锻炼自己表现这种生活的能力。
再拿别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为例,基本上有个规律:艺术水准较好,语言很精致结实,但内容和基调不是很妥当。在突出个人的同时,没有注意把个人和社会和人类共有的感情联系起来,缺少心灵的感受和生命的投入。有的散文为了反对崇高、反对优美、反对抒情,故意展示一些生活中很丑陋的东西,也不是个好现象。这是广西的散文要更上一层次必须处理的非常关键的问题。像彭匈、张燕玲这种学识丰富的散文家很少。广西的散文作家需要努力的地方是在坚持个人的体验的基础之上,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有生命的投入,有感情的温润,要有精神性的追求。同时,个体应该跟社会、跟时代、跟人类共有的体验连接起来,要打通。当然也要体现广西的地域特色,比如广西这块土地的平民性、务实性、包容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创作上表现出来的世俗化、时尚化、极端个人化现象。应该说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整个创作大环境中凸显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有所扩大,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敏感期。有理论家提出“消费时代”的概念,如果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那么一些作家在创作上流于世俗化、时尚化、生活化,就是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
一些人对于搞文学或文艺的看上去颇为热衷,但这并不一定是出于对文学的真正热爱,更不是为了追求文学本身的价值,而往往是别有所图,借文学以追求别种价值,说白了是热爱文学所能带来的东西,如金钱名利以及种种的实惠,文学在他们那里完全是用来出卖与交换的尤物。像喧嚣一时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大多是贩卖私人的情感生活,格调低下,利用人们的好奇心达到畅销的目的。还有一些所谓的另类写作,在写作内容、
写作技巧、写作动机上追求哗众取宠的效应,它和身体写作一样都非常喜欢媒体炒作,纯粹是打着文学的幌子替自己涂脂抹粉。这样的文字往往是最危险的,网络上的灵异小说、仙侠小说、色情小说的泛滥成灾就是一个力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杨映川 王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