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形而上学之道(1)网(2)
2015-01-17 01:04
导读:既然,宇宙的创生是道法自然生生变化而来,而作为宇宙一分子的人若想生生不息地生存发展下去,必也需效法宇宙的生生大化以获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既然,宇宙的创生是道法自然生生变化而来,而作为宇宙一分子的人若想生生不息地生存发展下去,必也需效法宇宙的生生大化以获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老子通过对宇宙终极创生的探寻就在于求索到宇宙“生生大化”的本体,进而获得人类生生不已之何以可能的启示与依据。
次之,老子之道是天人合一之道。
既然道是秉自然而创生万物,万物之生生不已也该效法自然。而人却为万物之灵者而独立开列,故有不同于万物(不含人)之处。故道就分化出天道和人道。万物(人之外的万物)自然而然地遵道而生,故万物之道(即天道)只以自然为法。而人因其有“灵”而未必本然地遵道而行,是故人道也应法天道而得生。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13]看来,天道是拿有余补不足,而人道却反之,以不足奉有余。庄子则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何为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14]原来,天道为主,以自然无为行事,故闲而有尊;而人道为次,以顺欲有为为事,忙碌疲累。臣从于君,次从于主,故人道当从天道。
一部《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部分重在言道(天道),“德经”部分则重在说人(人道)。虽曰天道远,人道迩,但天道不明,何谈人道,所求者大,所立者必要远,明天还是在为人。道家思维是以客体反观主体,从客体中找到主体的标准。因主体以任意性为事,往往事与愿违。[15]那么,天道又作何分解呢?
天道以“不争”的方式实现其主宰作用。“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16] “天也,颠也。”[17]即天是具有颠覆性的作用的存在者,这会使人首先想到“天帝”、“天神”,但老子否定了这一说法:“道盅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18]道的产生在“象帝之先”,故道才是真正的主宰者,即使有人格神的存在,也是在道之后,受道的约束。但是,天道不是天神,其主宰性的作用(善胜)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9]老子以水作喻把天道的主宰作用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天道不是靠玄而又玄的天神式的方式去宰制万物,而是靠类似于水的自然作用方式获得主宰地位。水处柔弱之位,它不与万物争利,反以己身滋润万物,故于万物无敌对的可能,也便使得万物不能须臾离开它,正因其为万物所用而使万物时刻离不得而间接地实现了它的主宰作用。道体是柔而不争的,故其作用却永不穷竭。“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20]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21]天道的主宰功能正是以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实现。胡适先生对此也大为赞赏:“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22]
既然天道是以“不争”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实现其主宰作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则应是体悟天道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人道如何体认天道并为己所用就在于一个“得”字上,得者,德也。得天道即为德,故求索天道以立人道的过程就是求德。老子在第五十章提出了“德”:“道生之,德畜之。”[23]如何理解老子之“德”,不妨先看一下老子后学对德的诠释,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24]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25]韩非曰:“德者,道之功也。”[26]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德之从于道得其性而成其所是也。今人牟钟鉴先生释为:“德是万物禀受于道而获得的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生命活力,即是该物之性,故曰:德者,得也。”[27]综上言之,德者,即为得道也,道是幽而不隐的,德是道之于物的外显。在人道,人的行为合于天道方得生即为德。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8]孔子把中庸作为高尚之德加以肯定和推行,他认为国民缺少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为何中庸即为德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29]中庸者,中和也,中和者,天下之根本,致中和,天地万物各得其位,各得其生,天下也就达于道了。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是做得恰到好处。而恰到好处不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吗?故孔子所言之德即为人道之德。故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目标和最高价值即为修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0]儒家的学问即在极力督促人们通过学习反省修得明德,而达于至善。
天道是宇宙本体论的,而人识天道而能循道即为得道,得道是为德,德是道在人身上的实现,是主体与本体的统一,这时的道就成为主体化的道了,是为人道。如此,老子的宇宙论便自然而然地伸展到人生论。此时,老子哲学方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因为,若不返本求道,怎知人之初,不知生命之源,安身立命的基点则无处求索。
道既然是生命之道,那么就存在着有道与无道、得道与失道的问题,有道则生,无道则死,得道则成,失道则毁。故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31]天下有道,人们和平幸福地生活着,故战马用于耕载;天下无道,战乱不息,驹犊生于战地。人道主观能动性就在于求德、尚德,免除失道带来的灾难。尚德,在物即为流时应物,不泯物性;而在人则为尊重生命,不以人灭天,以随物性自生自灭,不妄为而更其期,方可使物尽其能,以人之本性生存发展,使人类社会蓬勃健康的发展,处处充满着生机。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