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神仙文化与人类的生存信仰(1)

2015-01-31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神仙文化与人类的生存信仰(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神仙文化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与我国古代宗教、哲学、

 神仙文化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与我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养生
学、药物学、化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毋庸否认,数
千年来,从方家道士到文人雅客,从平民百姓到帝王贵族,都在谈神说
仙,风气颇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这种传统文化现象的
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却很不充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神仙
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它的内涵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制度和物化等几个层
次,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切入,更有利于我们对这种复杂的传统文化进行
全面的观照。

            一、神仙说的源流

    远古人类在劳动中思维有了发展,神灵观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开始形成,并极力把这些观念转变为幻想(简单的类比)去认识自然,
解释自然,把握日月运行、寒来暑往、水旱灾害等现象的奥秘,以摆脱
自然力对人的奴役,于是“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
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许多神”。[2]这些带有浓重主观臆想性的
“神”,便是一种“集体表象”,在该群体中世代相传,左右着该群体
的思想感情。如龙、凤、熊、犬……都曾被华夏民族及周边民族视为“
神”而崇拜它。《左传》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神”
字已被使用。后来,人们把造福于人民的人物如鲁班、关羽等都尊奉为
“神”。“仙”字出现较晚,据说始于汉代。《说文》解:“长生仙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从人从@①。”其本义是“长寿”,凡通过修炼而具有“不死”功能
的超人便是“仙”。“仙”字出现虽晚,但仙话早在战国时代已有流传。
如《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
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里所说的“神人”,实际上就是仙人。《山海经》里说,在轩辕国,
寿命最短的也有八百岁(《大荒西经》一);在犬戎国,人若骑上白身
黄眼的“吉良”马,可长寿千岁(《海内西经》);在白民国,谁乘上
头长角的“乘黄”兽,可寿二千岁(《海外西经》);此外,还有以甘
木为食的不死之国(《大荒南经》)等等。这些仙话表现了古人追求长
生幸福的美好愿望,肯定了人生的乐观上进精神,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
昭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意蕴;但它对客观事实过于随意夸张,
对未知事物加以神秘化,容易形成迷惑的负面效应。当然神话与仙话并
不能绝然分开,它们互承互补,很多神话后来演变成仙话,象神话说黄
帝是“四面”的天神,而仙话则说他是食了玉膏、修炼成仙的仙人了。
如果说,神话是远古人们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仙话则是大大加重了后
人(特别的方士)有意识创作的成份。通常我们把“神仙”作为复合词,
字面上是并列结构,但意义上则偏重于“仙”字,突出它的社会性和现
实性。如长寿、幸福、快乐、快速本领、超凡的英雄和贤人,不论是人
的生活、人的情绪抑或指人的本身,大家普遍使用一个“仙”字来表示,
似乎这样更能完全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深刻意思。由此可见,当今的“
神仙”二字,社会已赋予它多义性的解释。
    我国历代不少文学家对神仙倾注美好的感情,创作了许多富有浪漫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主义的文学作品。屈原在《楚辞·远游》一诗里唱道:“神倏忽而不反
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莫虚静以恬静兮,
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
往世之登仙。”相传赤松子是神农时的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
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列
仙传》)屈原在诗中流露出他神游天上的快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对神仙
生活的向往。李白素有“酒仙”“诗仙”“谪仙”之称。他崇道慕仙之
举屡见于其诗文之中。他笔下的神仙并非只有几位作代表,而是有一支
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且,他一直把自己摆进神仙的行列之中。《怀仙歌》
云:“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
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
莱顶上行。”它不仅表白了诗人对沧海仙人的景仰,也表明自己就是历
尽沧桑的仙人,且现在还对巨鳌发号施令,显示了他潇洒自如的仙家风
度和神仙气派。
    在哲学方面,庄子把神仙与天地自然相提并论,并把两者放在“道”
的基点上,认为“道”是一切的归宿,“道”看不见,摸不着,但经“
修炼”可以获得。方士们据此兴风作浪,怂恿帝王们去寻求神山仙药,
秦始皇曾派出数千人入东海求仙采药;汉皇重用神仙方术大搞祀神求仙
活动;随后,谶纬之学兴起,假托神意制造预言和阐释儒家“六经”,
具有很大的虚幻性和神秘性。至唐代,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玄宗李
隆基等十几代皇帝都很推崇道教,信奉神仙方药。此后,宋元明清各朝
代,神仙说延绵不断,对民间也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中国人向来是以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体用为一”的思维范式来审视客体的,“长生不死”不能应验,“羽
化成仙”不能实现,炼丹者往往以失败告终,故仙道常常失信于民。道
家为了维护自身的诱惑力,不得不向儒家吸收“三纲五常”的道德观来
与长生成仙的思想融合,以“神”的权威强迫人们信奉。葛洪在《抱朴
子内篇·对俗》中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把遵守封建伦理道德当作
修仙求道的先决条件。此外,道家顺应我国民间重实用的思想意识,从
重视外丹转向侧重内丹的修炼,加强修身健体的可应验性;另则吸收佛
教修来世、因果报应的虚幻性内容,以实补虚,以虚补实,把此岸性与
彼岸性有机地结合,促使自身的“完善”。故神仙说能潜入民间,融于
民俗性的活动,成为一种驳杂的传统文化。

            二、神仙信仰的文化心态

    神仙说是古人普遍存在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其称为原始宗教,倒不
如称之为生存信仰。因其大抵来自赤裸裸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人们依靠
这种自由的信仰和自由的崇拜,来抵制和破坏对死亡的恐惧。“人用以
与死亡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不可毁
灭的统一性的坚定信仰”。[3]神仙说蕴涵的人们原始的生存信仰,可
以说是神仙信仰。即使神仙说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思想核心,也不应把这
种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完全等同起来。
    综观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神仙信仰的种种心态,大抵是出自以下几种
原因:
    1.追求人性自由欢舒的安乐心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三分之二以
上的人口住在农村。数千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自由自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他们希望在物质生活上丰富宽裕,精神上能摆脱自然力的威胁和社会力
的压迫,人性得到舒展。神话仙话所叙说的仙山仙岛,虽与世俗世界迥
异,但与人们祈盼的至善至美的环境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环境里,“饮
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十洲
记》),形象描绘出一个梦昧以求的安居乐业的典型境界,表现出农民
自我满足的心理。人类生老病死,如同花开花谢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
然规律。但人既是自然万物之灵长,总想活得很好,活得个够;生命只
有一次,谁不珍惜、眷恋?因而恋生求生,现世行乐,成为人们的强烈
欲望。相比之下,外国宗教宣传人生在世应受苦受难,禁欲苦行,赎罪
救身的主张难为中国人所接受。神仙说让人相信,神仙可以超越人的生
理极限,长生不死;甚至,“此岸”与“彼岸”,现实世界与仙界也没
有绝然分开,而是互通往来,仙界不在天上,而是略高于“人间”的山
上,谁都可以到那里乐一乐。这种观念与中国人的现世享乐的意绪是合
拍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在波折中保持平稳发展——1996年两岸文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