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弘法大师在《即身成佛义》中的引用了两首偈子: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
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
它以最精炼的形式概括了真言密教的教相,几乎涵盖了真言密教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极其严谨且颇富逻辑性。而第一首偈子讲解的就是“加持成佛”之意。此偈大意为:一切众生与作为宇宙理体的大日如来一样,本具六大(体),四曼(相),三密(用)之德。真言行者修持之时,住于三密瑜伽(相应相摄义,在真言宗体系中,含义与加持一致)之妙行,其不仅为大日如来加持力所被,且为自身本具之德所驱动,由此,真言行者本具之六大、四曼、三密与大日如来本具之六大、四曼、三密加持感应,融汇摄入,而于真言行者肉身之上亦示现大日如来之德相,称为“加持成佛”。
这首偈子以“加持”为纬索,将整个宇宙之体,相,用,各个方面编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法界大网。在此网内,所有生命体、无生命体摆脱世俗时空概念的羁绊,交相感应,互为因果,生佛互入,将看似遥不可及的成佛之事,拉回了众生心间,在实践层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果境界。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
真言密教的中国化,是在一行阿阇黎手中完成的,这位有着极深文化素养的僧侣,以宗教家的热忱和科学家的严谨,用一支生花妙笔将善无畏大师对《大日经》经的讲义记录下来,并加以个人解悟,融会贯通,撰述而成。“加持”,作为密教理论的核心,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彰显于世间。
《大日经》全名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加持”在这部密教肝心之经中的重要性。这部经主要讲的是法身大日如来,于法界宫开演众生本有之胎藏曼荼罗,三密加持之五相成身及诸供养仪轨。此经经后人解释,为表征法界之理体,五大而成之色法,与《金刚经顶》表征心法,智体相对。由此可以得出《大日经》其实阐述的就是密教的宇宙观,这一点从一行阿阇黎在《大日经疏》中对“加持”的解释便可看出。
佛教自大乘起开始出现自己的宇宙论,从中观学的实相论,唯识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论,直至中国化的天台宗之性具说,华严宗之法界缘起说,无不是对宇宙本体,乃至本源从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当然,已经开始中国化的密教也不会例外,但它却另辟蹊径,努力摆脱当时乃至现今都颇为流行的真如缘起论的影响,展开了极具本宗特色的宇宙生成论——“加持论”。
读者会问:加持不是一种修行方法么?怎么成了宇宙生成论呢?其实,我在上面已经写出“加持”本身除了具有在实践层面的意义,还具有本体论或者说本源论的意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如《大日经》经题所言:“神变加持”,这可以说就是密教不共的宇宙生成论。所谓“神变加持”,一行阿阇黎在《大日经疏》中解释道:“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现觉诸法本初不生,是处言语尽竟、心行亦寂,若离如来威神之力,则虽十地菩萨,尚非其境界,况余生死中人?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然此应化,非从毗卢遮那身、或语、或意生;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譬如幻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能现种种未曾有事,五情所对,悦可众心,若舍加持然后隐没。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缘谢则灭、机兴则生,即事而真、无有终尽;故曰:神力加持经。”
这段大概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宇宙真理——实相,本身是“非”存在之存在,也就是说,祂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一切人类逻辑所能认知的程度,根本无法用理性的方式判断且掌握住祂,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祂的形象,任何思维活动都勘验不出祂的存在特征,只要祂不由自己展现出相状,德性,全法界众生,哪怕是已经将近获得觉悟的圣贤也无法掌握祂的存在。(这段对宇宙理体的描述与六大缘起论并不矛盾,因为物质界的本体是不可能被人用比量逻辑所了别,这不生不灭之八不,所讲的就是物质界本身,详细可以参阅龙树祖师的《中论》)
那已经掌握了真理的人,或者说就是真理人格化之大日如来,出于本身具有的大悲化他之德,暗自思维(大日如来既具意密,当然能思之):如果我如此孤芳自赏,其它法界众生是不可能因我而得到切身利益。因此,祂展开不可思议的神通,如巨匠般创造,如魔法师般化现出六道众生所喜见乐闻的物质身体,并随它们的性情欲望,开示种种趣向于自身,也就是真理本身的修行法门。当然,这些变化并非来自于真理人格化之大日如来的物质身体,或口,或思维;它于一切时空出现,消亡,根本无法揣测它本身的脉动。就像魔术师,用咒语加持草药,幻化出种种闻所未闻之事,以取悦观众,完后舍却加持,种种事则亦如幻般隐没。大日如来永恒不变易的创造亦复如此,内外诸缘谢则诸事隐没,内外诸缘兴起则诸事创生,生灭之事无常,但生灭作为真理之现象却永恒存在,永远没有停息之时,所以称为“如神通之力的加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以上可已看出,密教的“神力加持”其实就是宇宙创生之力,这力之本源就是法身大日如来。作为真理人格化之大日,并非孤寂地存在于宇宙的某个角落,而是充分展开自己所具备的两种德行:自立,化他;兴起无缘大悲,将本无生趣的宇宙注入无限之活力,将无生命体生命化,为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将充满生命基质的无限的光明洒向全宇宙的各个角落,使全宇宙生命化,自由化,觉悟化!
中国佛教显教的真如缘起论认为:真如理体本无形无相,寂然不动,因为一念无明所熏习,才随缘幻生出物质世界。(清净本然之妙元真心,因有情之痴迷,化出森罗万法)这种理论最大的不足处就在于真如理体处于极被动之状态,形色诸法来源于无明,诸佛菩萨也就是无明烦恼的产物,其极似波斯索罗亚斯德教的二元宇宙论,姑且不说是否有落入外道之嫌,且真如处于所熏之地位,贬低真如之地位,令真理屈尊。试问?被动且无情之真理是否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对象?而作为无明产物,具有色身之诸佛有能否可以作为真理之象征及人格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密教很聪明,用“加持”巧妙地摆脱了这个尴尬的哲学困境。如上所言,“神力加持”之能加者是法身大日,这样,从根本上作为真理人格化之大日如来就处于主动,也就是创生者的地位,不仅法界诸物质来源于祂,甚至祂作为真理本身就具有地(固态),水(液态),火(等离子态),风(气态),空(时空,作为存在之框架)五种物质基本存在方式或性征之德性!如现代中国佛教真言宗第一祖悟光上师所言:“有为法是六大,无为法也是六大”;祂主动,自愿地从本身创生万物;本然具诸染性,仍不被诸染所染,如《理趣经》所言:如莲体本染,不为垢所染。物质精神本无区别,只是因为众生之“具生我、法二执”才强分为二,因此,既没有离开精神的物质,更没有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任何现象、表像都是真如理体的显现,离开它们也就根本没有真理的存在,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真理主要就是由物质构成,也就是由五大所成。当然,还有识大,不过六大是互具互依而存,无五大亦无识大。悟光上师言:“地水火风空是物质因,识大是精神因,识大是透过物质五大而发用的。物质因、精神作用皆是金胎曼荼罗的内容,分开讲解是二,合为一即金胎不二。” 中国大学排名
作为宇宙理体之大日如来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三密为用;可以说祂有形色,有声字,有情感,有造作,确实如龙树祖师所言:“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
上述所言构成了密教的根本命题:“即事而真”。那所谓的超然自在的纯精神真理,其实不过是我等凡夫为烦恼障,所知障所障,于杂染心中通过逻辑,演绎,推演出来的乌托邦罢了。
“加持”在这里就如真理之光,平等无碍地播撒到法界的各个角落。其实,真理之理体何谈不是光明所成(光子具有绝对的速度,世上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过光子的运行速度;且光子的波—粒二重性及测不准原则也揭示出它本身所具备的精神性,也就是光子本身既是永恒存在物,又可瞬间泯灭产生,且其存在方式、空间、时间因我们主观观测者的观测角度不同而不断改变。它简直就是物质与精神本同的最佳论证)!从根本意义上说,“加持”在这里是“神力加持”就是真理本身,就是真理自体化他之性德。
《大日经疏》曰:“经云:薄伽梵住如来加持者;薄伽梵,即毗卢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来,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如来心王,诸佛住而住其中。既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众生,见身密之色,闻语密之声,悟意密之法,随其根性、分种种不同,即此所住名加持处也”。
这一段再次从“加持”角度出发,以象征的手法阐述密教独有的宇宙论,并且开始涉入心性论,以揭示出六大无碍,心色一体,金胎不二秘法之肝心。此段大意的中心点就是“佛加持身”这一句。本地法身大日如来,(物质的功能名“如来”,精神作用名“佛”,悟光上师言)也就是宇宙理体之人格化本身虽具有以六大为德的物质体,但究竟不能为已具备颠倒意识,强分色、心,纠缠于二元论的众生所识了知。因此,大日如来理体之影像投射于凡夫内心,经八识了别,观察在头脑中幻化出佛陀的圆满形象,如悟光上师所言:“佛相是我们——人,我们的心反射来象征人”。此佛名“受用身”,这其实也就是“加持”真正的意义。这人格化,意识化的受用佛身就是我们的心、意、识。就如悟光上师所言:“我们的身口意三密以外都无佛身,佛身是我们身躯的身口意,这是真正的佛祖、佛身”。此身就是我们的肉身,也就是理体如来所“加持”之身;“如来心王”从密教意义上说是自受用智法身大日如来之本体,从显教上看则是阿赖耶识,二者一名智,一名识,实质为一体,只不过因果不同罢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南無大師遍照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