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佛学论文:论加持(1)网(4)

2015-07-20 01:11
导读:(六) 密教对于一般人来说,跟显教之不同就在于形式上。华丽的曼荼罗,庄严的佛坛,繁复的祈祷仪式和秘密的修行方式,也就是这一点上吸引了很多

                                         (六)

    密教对于一般人来说,跟显教之不同就在于形式上。华丽的曼荼罗,庄严的佛坛,繁复的祈祷仪式和秘密的修行方式,也就是这一点上吸引了很多充满好奇心而不是菩提心的信众。虽然密教门庭广大,且乐于与法界诸有情结缘,甚至外道亦可以入此门。但是,如果真言行者自身不明白密教修行的心理依据和修持的心理原理,带着显教的习气和观点来修习密教,不但无法受用,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甚至会出现走火入魔等极其危险的状态。

   《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部经虽是显教之经,但其却揭示出密教修行,或说是“加持”本身所具备的心理机制和原理,也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性论是中国佛教诸宗派必论的问题,密教当然不会例外,他也有自己颇具特色的心性论。一般的显教都会断章取义地(除唯识宗外)认定所谓的做佛之心是“真心”也就是所谓的“妙圆真心”,此“真心”离我身心之外别有所在,能发众生之行动、为造作之本,是超越于色心的终极实体。但密教不这样认为,从文本上看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指向修行论的,而非宇宙生成论;其真实含义是:我们的自我意识塑造出佛陀之形象,我们的心就是佛陀的本体(智法身),就是佛陀之自身(受用身)。这心是杂染心,并不是白净心。(其实所谓的白净心,只不过是阿赖耶识中的净种子罢了,强抽出命名为“阿摩罗识”。)

    一行阿阇黎在《大日经疏》中亦批驳真常论者道:“有计身中离心之外,别有我性,能运动此身作诸事业。难者云:若如是者,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皆无常故,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

密教一般并不说众生本具佛性,而是说法界众生本具四种曼荼罗,分别是大曼荼罗(诸佛众生之色身),法曼荼罗(诸佛众生之语),三昧耶曼荼罗(诸佛之本誓,佛土依报之物),羯磨曼荼罗(诸佛众生之业)。也就是说,不仅众生之心,连众生之身,甚至众生所生之国土都与诸佛一般无二,这样就以象征主义的形式自然消解了本具佛性之论。

    密教教相之心性论起源于印度,有着和瑜伽唯识宗千丝万缕的关系,其金刚界密法,也就是涉及精神界的密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唯识学的教义为基础,但也做出巨大的修正和改变。如密教虽跟瑜伽唯识宗一样倡导转识成智之说,但却发展出法界体性智,以其统帅四智。唯识宗的佛身四身说,也被密教发展为四种法身说,甚至连一些术语也是基于唯识学而来,比如称如来为“心王”等等,就不一一而论了。下面我打算从唯识学角度切入密教的“加持”论,以期作出更为缜密和详细的心理分析。

    唯识宗认为,法界一切四凡六圣,色法、心法无不是有情众生心识所变现。出于共业,我们的心识生出同种类之种子,化现出我们这个凡圣共居之娑婆世界。而真正的理体真如,是绝对不变、不动、寂然常住的无为法。构成宇宙的六大都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瞬生瞬灭如瀑流,无有定相。唯识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非情,这与密教显然不同,密教认为宇宙理体乃物质六大所成,诸大种具为大日如来三昧耶身,其性德虽不变,但因理体本具四曼,以羯磨之力得以创生法界万物,由此可以说,唯识之理乃是死寂,密教之理则是生生。

但是,在将法界诸法分为无为法之理和有为法之识(智)方面,两派则同。其实宇宙真理色心不二,圆融不分,“理、识”是我们烦恼具足之众生强分彼此,生法、我二持所成。唯识宗为了分析诸法,密教为了唤法界“加持”之力便随顺众生,权分理、识(智)罢了。

    我们很清楚,这就是我们对主体,客体的二分法,我们人类就是在这种分析与推演中生妄执之心,成轮回之业的。但是,既然已经如此,我们就不能不正视这个现实: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只要还有“我”的存在,就仍然且必须分成主客。(显教读者们请注意)我们不能因为真理是一体的,就要抹杀现实世界的差异性,且这种差异也正是真如理体中自利、化他二门所成。

    对于唯识宗来说,我们的心识,主要是指阿赖耶识,其内部蕴藏了一个生命体从创生开始的所有生命经验,既包括真如理体在那里残存的光明种子,也包括更多令生命陷入沉寂轮回的杂染种子。那么,我们怎能才能再一次获得真如理体光明的照耀,将杂染种子转化成白净种子,并最终与真理合二为一呢?很可惜,唯识学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可以操作,可以实践的答案,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满五十二位行,断尽具生烦恼障、所知障方能成佛的遥不可及的目标面前,唯识宗的僧侣们只能求助于兜率天,期望往生到那里,面见弥勒慈尊,劫满后下生成佛……

    这只是简单的不自信么?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关键的一点就是唯识宗的宇宙理体只是寂然不动之体,就算我们的心识可以反映出祂的影子,但由于祂并不具备“生生”之德,不能也不会主动将真理之光投射到我们心中,也就是说没有了“加持”,没有众生和作为真理人格化的大日如来的互动交流,人和佛远隔“万里”,因此,趋向于这个死寂真理的任何修行都会变得没有意义,且艰难无比。

    我们要问,事实如此么?真理难道真的那么难以接近么?

    其实并不如此,真言密教的教理和唯识宗的教理究竟在相当的部分都有交汇之点,如上所说,密教教义继承并发展了唯识宗的教义,将其由纯理论变为完全可以实际操作的解脱方法。将金刚界秘法传至中土的金刚智阿阇黎本身就出自唯识瑜伽派,且他的中国弟子不空三藏也是精通唯识学之高僧(初唐,玄奘大师将瑜伽唯识学说传进中土后,在皇室的支持下,唯识学蔚然成为一代显学,僧侣信众们都争先学习修持。玄奘大师新译之经纶也很快普及全国,我们可以从不空阿阇黎翻译的经论中看到,几乎所有的佛学术语都采用了玄奘新译之法。)

    因此,对唯识教义的研究不但不会妨碍我们密教之修行,深入到心性深处,了解诸法名相的含义,反而对我们今后的修持有很大帮助。下面我打算从唯识宗的某些教理出发,从心理层面探讨一下“加持”。

    唯识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纲宗”。他们认为除无为法外,其余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全都是凡夫的精神主体阿赖耶识所变现。阿赖耶识之本体是世间诸法之根源,与真如理体不同,它并非寂然不动,其内蕴藏了无数“种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其蕴藏了一个生命体从他创生起所有的生命经验。而我们这个世间,就是由这些“种子”所变现,由全部有情的共业为增上缘幻化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说,阿赖耶识并没有不变的体性,种子和它之间近乎水与瀑流的关系,阿赖耶识就像一条永不枯竭的瀑流,承载着生命体的全部经验不停地流淌下去。既然我们所见的全部世界都是由“种子”所幻化,因此就不能对外在诸法产生执着,要“无法”;既然阿赖耶识如瀑流湍流不息,那就是“无我”,这也就是两种无我。因为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长久依附、依赖于阿赖耶识所存在,它对阿赖耶识产生具生且极度的依恋,甚至妄认阿赖耶识为永恒不变的“自我”本体,相对而言,外在诸法则成了我们“法执”的对象,由此,有情凡夫产生对法界本身颠倒黑白的认识,唯识学称为“遍记所执自性”;这种颠倒认识的根源当然就是末那识对阿赖也是的爱执所成,这就是“依他起自性”;当我们悟到这点,将末那识的颠倒爱执扭转过来,它的本来面目“平等性智”就会彰显而出,这样,阿赖耶识也会转为彻底洞彻法界的大智“大圆镜智”,这转识所成之智则就是众生本具的“圆成实自性”。

    从上面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唯识学的教理脉路了。虽然是显教,但密教大体上可以接受,主要之不同在于,唯识宗认为“四大”也是阿赖耶识种子变现,是无情之物,是构成诸物质的基料;而密教自认为这“四大”连同虚空,本身就是宇宙理体—大日如来之本誓三昧耶身,其性德为法尔本有,并非阿赖耶识所变。

    唯识宗还认为,出于对对象的了别作用,种子还要分为“四分”:见分,也就是主体的了别功能。相分,作为被了别之客体的影像。自证分,对主体了别的了别功能。证自证分,对主体自我了别功能的了别。其中见、相二分对我们下面要论述的“加持”非常重要。

    当主体面对已近变现而成的外在客观实体时,识中会生起数个种子,其中一种会变成与外在实体近似的影像,这就是相分;而我们主观去观察,了解,也就是我们的见分种子所了别的只是那个与真正的外在实体近似的相分。也就是说,我们所感知到的并非真实的外在实体,而是由我们的诸感官所生起的近似的影像罢了。举例来说,我们的眼睛看到一朵花时,花朵所反射的光线投射到我们的眼球后侧的视网膜上,而我们的视觉神经真正感觉到的,只是那个被投射到眼底的,经过晶状体而颠倒过来的花之影像罢了。同理,我们所见之色、所听之声、所嗅之香、所尝之味、所感之触、所闻之法,无不如此,也就是说,我们所感觉到的所有,无非是我们自身对外在实体颠倒的认识罢了,那么?真正的外在实体又是什么样子呢?

    唯识宗认为,我们识所变现之境,也就是相分化现的影像分为三类:性境,也就是相分与外在实体基本相似之实境。独影境,指相分产生的幻觉。带质境,指相分变出的与实体不相同的错觉。这其中的“带质境”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为契悟到真理的凡夫,对真理本体的认识,以及对真理本体的了别,认知,都只不过是带质境罢了,也就是说,我们未悟前,无论怎样,对真理只能产生的是错觉……

    好,“加持”在这里的作用由此显现。

    我们修习观想的过程中,头脑中浮现出的本尊其实只是自己的相分种子所变,这本尊与那个真理到底有多大差距呢?我们不知道,估计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想知道,除非你已经成为真正的解脱者了。

   《大日经疏》亦云:“如行者本尊三昧中,说有显形男女等相,及普门示现六趣之身。恐诸行人,不了心因缘生故,于宝王真性而生戏论,故佛说言如来非青非黄,乃至此心不与三界六趣同性。若能如是观察,则不障菩提心也。”这也就是说,不要妄执心中观想本尊为实体之意。

那有人要问:如果我们的本尊只是一种“错觉”,那我们岂不是永远不可能接触到真理本身了么?其实不然,大家忽视了一点,也就是密教的真理绝然不同于唯识宗那寂然不动的真理,密教的真理—实相—宇宙理体,也就是大日如来,祂本具三密,四曼,生生之德,如太阳一般,兴无缘之大悲,将真理之光芒洒向众生心田,也就是说,祂是“主动加持”我们的啊!

    其实,就算唯识宗也认为:当我们即将觉悟处于金刚喻定,根本智、一切智智升起之时,我们对真理本体的认知就只能产生见分种子,而不会生起相分影像了,也就是说,从这一刻起,我们会真正意义上“见”到真理,而不会产生真理认知的错觉了。当然,这能见之见分还是必须有的,要不然,就无所谓根本智,一切智智了。此刻,我们的见分所“带”起的真如本体,并非是上面“带质境”的“带”,而是按玄奘大师所谓的“夹带”之带,也就是说:真如理体不分能所,主客,原本紧密一体,相依相存,只是由于凡夫的颠倒认识才强行割裂主客,理智,色心;我们觉悟的那一刻,作为根本智的见分夹带真如理体而起,是一体之意,非是领带,取带之意。到这时,理智相溟,心色合一,才真正意义上由理具成佛到显得成佛,超越一切比量、分析,直缘亲证冥会存在是宇宙实相!

    这一切如离开法界诸尊,也就是具众德之宇宙真如理体“加持”无异于痴人说梦,水中揽月。“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弘法大师这句话,在这里更凸显出他的伟大意义来!

    最初的“加持”,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就是将内心(无数劫的生命经验)中对真理的理解和感悟,赋予最美好之形象,于心中显出。这人格化之真理乃是我们的相分所变现,是外在实相本体的镜像性投影(就如我们照镜子,虽说境中人是我们自己,但却左右相对;亦如视网膜上的反向影像),所以说,它仍旧与真理本身有这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整个法界,包括我们全部众生都是宇宙理体所生,当然也包括我们的阿赖耶识——用心理学来说,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所以,我们的种子,以至相分的影像无非是祂所化现,从即事而真的角度上来说,这相分变现的人格化本尊,其实就是真理本身,大日如来本身啊!

    “今真言行者,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若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复名法明道顿悟法门也。”成哉《大日经疏》之所论!

    从转识成智的角度上来说: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也就是不空成就佛,大日如来的创造力的化身;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大日如来谛观悲悯众生之应身;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大日如来福德,体取世间价值的他受用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境智,大日如来信仰菩提心的自受用身。这四尊虽是真言行者内心幻化之本尊,亦为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之支分。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会屈服于外界带给他们的理念和准则,这样可以不用担负道德和信仰抉择选择的责任,还可以靠外在力量怙恃自己,加强自我的心理力量。因此,人本能地或理性地,需要将一些情绪和意念投射到外部世界,将这些情绪、意念人格化;由此,它们就会对主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反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说,它们会提升自我的肯定力,增强道德则任感和自信。而这些外在化的准则理念具备人格化特征,也就是说拥有情绪(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情绪所成),因此可以和人相通,所以当这一系列自我催眠过程持续化后,这个被投射出的意念就会被人当成真正的外在客观力量,而不自知。这就是本尊观想法的心理基础,所以我们在修观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既要成功地将真善美之意念投射出,以期其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加持”之力。(在这里其实就是自我之加持)。并且在过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本尊只是理念的人格化,并无实体,这样才会避免心外求法,产生法执,才能避免走火入魔之险境。

    这相分所成的本尊亦有重要之作用(这点与显教相同),随着修行的加深,行者头脑中本尊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因为祂综合了你内心中真善美的诸意象,而且随着本尊面目形体,眷属,道场的清晰化,那真善美的力量由行者内心深处也渐渐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烦恼习气随着内心光明的增加而渐渐消退的过程,也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之意。

    大日如来是太阳,我们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是纯洁的信仰之心犹如明镜,承载这太阳出于无缘之大悲所放射而出的真理之光。也是籍于这种“加持”之力,真理太阳的影子显于我们的心灵。我们头脑中真理之表像,本身从凡俗的逻辑角度上看(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唯识论所述的见、相分说)并不是真理本身,但从实际上说其实已经具备真理的一切光辉与成就,如果说宇宙真理是大日如来的理体法身的话,我们心中的本尊当然就是大日如来的智体本尊。理智一如,犹如天宫珠网,一一理入一智,一一智入一理,理智冥会,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胎藏界理体大日如来加持诸法造就众生,众生于内心本有法界宫内成就智法身大日如来本尊,这一互动过程也就是“入我我入”成就之意啊!

    大日如来的自性受用身就是指这理智相冥时的法身,金刚界诸法就是由其所说,这也喻示我们内心的信仰与智能坚如金刚不可摧,利如金刚摧万法。我们心灵中的智法身大日如来常常说法,如悟光上师说言:“知生心是善念,即令其生长曰行禅,不善即令其消灭曰修。”何其简单!何其直接!何其痛快!如依此意,何愁不即身成佛哉?

    我们可以注意到,胎藏界之曼荼罗以上为东,金刚界则以下为东,两相头脚对合,则东西相合。这其实也喻示理智不二而二,心智为理体的镜像性投影。

    “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弘法大师的这首偈子其实就是从唯识学的角度开示显得成佛后的果德之相。有情的一切智智是法然本具,不假外求的,八识心王以及它们各自的心所法已经转成四方五佛,他们各自的心所也成了诸佛之眷属。宇宙中每一佛、菩萨及有情众生个个具备由五识转变而来的五智及广如法界的一切智智,因为我们的内心,此时都已成为一面面明镜,高悬于法界之顶,显现出法界一切色相,平静照出法界一切心相,不将不迎,不倒不谬;诸镜相映,一入一切入,生佛交汇,相映无碍,共成法界,所谓一人得道,众生得道。从这个喻意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著名的帝网之喻上,无论是理具成佛和显得成佛都已经没有区别,因果不二,因即是果;而在修行意义上讲他们真正统一的就是“加持”。因此 “加持”在这里担起了沟通胎藏界和金刚界,理具成佛和显得成佛,理与智,色与心的桥梁作用。成佛,这一看似遥不可及之事,被“加持”赋予可实际造作性,并将法界诸尊真正意义上召唤回了我们心中,由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一纯心性论哲学问题方具备实践解脱论的意义。

                                             (七)

     综上所述,“加持”这一看似简单的,甚至经常被显教忽略以致刻意避开的词汇,在密教中却起了重要,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在外道中具有祈祝、祈愿作用的仪式到佛教密教中宏大宇宙观之创生论,再到一生成佛的解脱论,其变化之大确实令人乍舌,但这却也是合乎逻辑的。密教的历代祖师不满足于简单的理论辩思,并且对显教某些派别割裂众生与真理的理论深恶痛绝,他们明白,这样的结果无异于将众生彻底抛弃于六趣苦海,出于大悲心,祖师们深刻体验到如果不进行一场思想之革命,则释迦牟尼的教法不久就将断送于附法外道之手。

于是,祖师们开启了内心的铁塔,将他们对释迦教法的理解公示于众,但因传统教派的习惯性实力太强,祖师们无奈只得将其见解秘密相传,以期得到具备真言根器之人方可传授,于是乎这个秘密的开启者和传承者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旧像密教刚刚出现时一样,每位祖师严格遵守的自己的本誓,将教法种子小心翼翼地播撒到众生心田,期待着法界之花在众生心中绽放。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南無大師遍照金剛
上一篇:文化追求的真善美价值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