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Soviet Woodstock──Woodstock是美国一小城,1960年代美国大批嬉皮士汇聚该城举办大型聚会和音乐会,形成一种音乐前卫活动。当美国记者看到俄国艺术家在这次展览中衣着类似美国嬉皮士、演奏着摇摆音乐、展出着非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艺术时,就称这次展览是「苏联的伍德斯托克」。
Flower Power──也是1960年代美国嬉皮士发明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爱和自由比枪炮更具威力」。
Sots Art──是「社会主义艺术」一词的简称,具有某种讽刺意味,是七十年代起一些苏联非官方艺术家用以嘲笑官方艺术中的标题和口号的一个术语。
作者在注释中对此词的英文译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坚持延用西方一些批评家的做法,并听从一位俄罗斯专家的劝告,把『潮』译成Wave而不是tide,可能因为西方读者更习惯艺术中的new waves。但在中文中,wave被译成『浪』, tide被译成『潮』,可能更有力度,而且更有历史意味。」
原文如此。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应是1989年2月5日-19日举行。
Repressive Tolerance──德裔美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于1960年代将此词在美国广泛传播,意思是让反叛者自生自灭而不予理睬,从而使其反叛失效。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吸纳或同化反叛者。
Zero Tolerance──近期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不给予一丝宽容或容忍,换句话说就是,严格按照法律或规范办事。
注释
1 此展在达荷玛艺术博物馆开幕,靠近西雅图友好运动会主场,然后巡展到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和德斯·莫尼斯艺术中心,并于1991年3月在该中心开幕,几个月后苏联垮台。展览册中有美国和苏联批评家的文章。其标题是「春夏之交:苏联后共产主义时代的观念艺术」(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1991)。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 保罗·斯捷克罗查和伊格尔·米德在《苏联非官方艺术》(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67)中对苏联艺术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构造做了初创的批评性阐说。还有C.万格汉·詹姆斯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起源与理论》(伦敦,1973)和马修·库伦·布朗进行了更广泛历史研究的《史达林时期的艺术》(1991)。中国方面有艾伦·约翰逊·莱因的《眨眼的猫头鹰》(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约1988),和耶洛姆·西尔波吉尔德更近期的更深入观察该体制如何运作的《矛盾:艺术生活、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画家李华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3), 朱丽娅·安德鲁斯的《人们共和国的画家与政治家》(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94)。最后,还有麦克尔·苏里文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权威概述《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96)。
3 海姆·毛尔,「伊尔亚·卡巴柯夫访谈摘录」,《苏联当代艺术家》(普鲁托:当代艺术博物馆,1990)47页。
4 孙良画室访谈,有约六位其他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场,1994年3月。
5 参见例如杰夫里·瓦色特罗姆和伊丽莎白·配尼合编《中国当代民意与政治文化》(博尔德县:西域出版社,1992), 卡玛·寻顿的《开启美好和平之门》对1989年天安门学生运动表示了同情,但又以令人信服的批评语言做了重新阐释或描述。
6 罗伯特·胡格斯,「前卫艺术的衰落与终结」,收入格里高利·巴托克编《观念艺术批评文集》(纽约:E.P.杜顿出版社,1973),194页。我得承认,我对前卫艺术的生死命运的思考受到保罗·曼恩富有启发的研究《前卫艺术的理论与终结》(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91)的启发,我发现它对我的研究目标来说比彼得·伯格尔在《前卫艺术理论》(麦克尔·肖译,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4)中浓重马克思主义和颇具欧洲中心主义的分析更有用。
7 唐纳德·库斯皮特,,《前卫艺术家的崇拜》(康桥大学出版社),12页。库斯皮特对西方后现代和「新前卫」艺术中生活目标的丧失颇为悲伤和愤慨,更令他愤慨的是,人们想知道他为甚么不让逝去的前卫派安息。
8 伯格尔,49页。虽有更全面发展但近似的分析参见安德列斯·胡森,《全面分裂后的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和后现代》(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86)。
9 共产主义在苏联的蜕化为重新发现失去的前卫派创造了一种「微型工业」,较好介绍这一课题和苏联与西方这种重新发现现象的是与1990年西雅图友好运动会一起的另一个展览的图录《生活艺术化:俄国构成主义,1914─1932》(西雅图:亨利画廊,华盛顿大学,1990)。更具雄心的是1992年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展览《远大的乌托邦:俄国和苏联的前卫艺术,1915─1932》(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92)。早期一项重要研究是克里斯汀·洛登的《俄国构成主义》(纽黑文:约克大学出版社,1983)。
10 马泰·卡里涅斯库,《多面的现代性:前卫、颓废、低俗》(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77),112页。前苏联艺评家波里斯·格罗伊斯1980年代以来住在德国,特别批评苏联前卫派艺术家是使共产主义产生致命破裂的历史计划的同谋。也许如此,但他们也是这个计划的牺牲品。参见其「论前卫道德观」,《 美国艺术》,1993年5月,110─113页,及他的《史达林主义时期艺术综观》一书。
11 保罗·曼恩,《前卫艺术的理论与终结》引用了大量理论家对这种联系的论述,如美国著名批评家希尔顿·克雷默称前卫派有「……对资产阶级文明进行批评并日益好斗的道德心理。」82页。社会主义就不需要这种心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培育还是压制它呢?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2 文章来自约翰·伯格尔的《艺术与革命》(纽约:潘神丛书,1969),83页。西捷克罗查和米德的《苏联的非官方艺术》中对「马术学校事件」和随后加强对艺术的控制有更充分的叙述,85-102页。
13 我倾向于认为这个口头流传的故事不足凭信,直到当事艺术家袁运生向我证实。1997年4月,北京访谈。
14 伊格尔·格罗姆斯托克和亚历山大·格雷泽,《放逐的苏联艺术》(纽约:兰多出版社,1977),112-116页。另见近期描述苏联非官方艺术最生动的马加利塔·塔皮森的《边缘的苏联艺术》(米兰:简卡多·波里提出版社,1989),33-34页。有关这次及苏联非官方艺术史上其他事件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雷尼·百格尔和马修·百格尔的访谈汇编《苏联异端艺术家:随佩雷斯罗伊卡采访》,鲁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95。
15 当代对「星星画派」的评论见年轻批评家栗宪庭的「关于『星星』美展」,《美术》,1980年3 月,8─11页。栗后来成为前卫派的主要喉舌之一。对「星星」画派成为政治文化注意中心的短暂时刻的两种回顾,可见于约翰·柯恩的《中国新艺术》(纽约:哈利· 亚布拉姆斯出版公司,1986)和杰罗米·巴恩的「阿里雷-潘塞论前卫画家」,《星星画派十年》(香港:汉纳,1995)。
16 这个及其它关于苏联非官方艺术家的生平资料可见于雷尼·百格尔和马修·百格尔合编《苏联异端艺术家:随随配雷斯罗伊卡采访》(鲁特格斯大学出版社,1995)。
17 道奇不懈收藏的成果现存鲁特格斯大学詹妮·沃里斯·齐默里艺术博物馆,收藏故事与苏联晚期异端艺术史实在阿拉·罗森费尔德和诺尔顿·道奇合编的《非正统艺术:苏联的经历,1956-1986》(纽约: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公司,1995)中有叙述。约翰·麦可菲的《苏联艺术漫谈》(多伦多,麦克法兰· 沃尔特和罗斯公司,1994)对约翰·麦可菲的事业有更多非正式叙述。
18 共产主义社会通过复杂的特权体制和小心配给的自由来控制艺术家的这样温和的特点,在麦可罗斯·哈拉兹提的《笑面强权,国家社会主义下的艺术家》(纽约:普及丛书 ,1987)。
19 约翰·克拉克编《亚洲艺术中的现代性》(悉尼:维尔德·皮欧尼出版公司,1993)中讲述了一部分中国最早具有斗争性的现代主义艺术史实。另见他即将出版的《亚洲现代艺术》(悉尼美术出版社)。
20 早期苏联前卫艺术最有名的私人收藏是由乔治·柯斯塔吉斯聚集起来的,他是苏联公民,在莫斯科的加拿大大使馆工作多年,部分发表于《苏联前卫艺术:乔治·柯斯塔吉斯藏品选》(伦敦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公司,1981)。还有马吉特·罗威尔和按吉利卡·赞德·鲁丹斯汀合编的《苏联前卫艺术:乔治·柯斯塔吉斯藏品选》(纽约博物馆,1981)。
21 对苏联最后几年非官方艺术的商业化及苏富比专场拍卖的最初叙述见安德鲁·所罗门的《象牙塔:开放时代的苏联艺术家》(纽约阿尔弗雷德·A·克诺普夫出版公司,1991)。
22 张宏图后来对重构毛泽东形象的探索比1990年代初中国国内的任何「政治波普」艺术家都做的彻底。
23 维克多·米夏诺,「探索新身份的苏联艺术家」,《当代苏联艺术家》(普拉多当代艺术博物馆,1990),104页。
24 维克多·米夏诺,〈告别意识形态:无以反对的俄国新『官方』艺术家〉,《Flash Art》,166期,1992年10月,70-72页。
25 「苏联美术动态:社会改革的美术」,《中国美术报》,1988年1月11日,4版。
26 「前卫美术」,《中国美术报》,1988年5月30日,1版。
27 李小山和张少侠,《中国现代绘画史,1985─1986》(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高铭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8 高铭潞、栗宪庭及其他人,「写在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前」,《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6日,1版。
29 在暂存异议又没有惩罚标准之外值得注意的,就是浙江美术学院1981年将一个从事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学生开除。事实上,该学院整个油画毕业班,这是文革后的第一届,都受到分配工作不合适的惩罚。见拉尔夫·克罗泽尔,「『走向世界』:比利·哈利姆(林林)的生与死」,《澳大利亚东方社团》杂志,29期,1997,22-49页。
30 所有作品印在柯恩的《中国新绘画》(纽约:H.N.亚布兰出版公司,1987)59-63页。
31 朱丽娅·安德鲁斯,「目击不同的文化革命:中国1980年代的新潮美术」。递交议会的论文,「中国新艺术」,西蒙·弗雷泽大学,温哥华,1993年6月。另见朱丽娅·安德鲁斯和高铭潞《往事断想:放逐的中国前卫美术》(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学,1993)。
32 章耀君,《中国美术报》,1989,1版。
33 对八十年代末的「文化热」中风靡中国文化和知识界的新的现代主义话语已有几种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化和电影,如张旭东的《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杜克大学出版社,1997,美术还没有充分加入这个时期的知识界。
34 「历史性的一页:首都美术界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29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5 陈丹青的三联画印在《太阳风暴美术》,1992年11─12月,32-33页。林林的「 北京─格尔尼卡」发表在克罗泽尔的文章中,《澳大利亚东方研究》杂志,29卷,1997,48页。
36 发表于《美术》,1992年8月,另见彭世华「新时期以来的美术」,《美术》,1992年6月,15-18页。
37 「新潮美术」很快引起西方主流新闻媒体和艺术杂志的注意,桑德拉·伯顿,「中国的新前卫」,《时代》,1993年2月8日,76-77页,介绍了政治波普在香港的销售展;安德鲁·所罗门报道了北京的非官方艺术情况,「解放中国的吼声」,《纽约时代杂志》,1993年12月19日。林·麦克兰奇在「北京报道:大陆的危险之路」中向美国艺术读者介绍了中国最新前卫艺术,《美国艺术》,1994年3月,51-57页。然而最全面介绍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非官方艺术的是有大量插图的《中国新艺术,后89》一书(香港,汉纳,1993),由香港汉纳画廊出版。它还资助了这个首次大型销售展。另一反映中国新艺术接近欧洲的国际化的有用的出版物,是1993年柏林和牛津展的图册《中国前卫:艺术与文化中的反潮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38 对九十年代初「毛泽东热」在所有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影响的最富启发的论述是杰罗米·巴恩的《毛泽东的余荫:伟大领袖的身后崇拜》(阿蒙克出版社,纽约,M.E.夏普出版社,1996),其中还有精确的分析、有趣的资料和精美的毛泽东照片。
39 杰罗米·巴恩,「开采、输出、征收:中国精明的买卖,1989-1993」,《中国新艺术,后89》(香港:汉纳,1993),XI VII-LI。
40 《不定的快乐,199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展览册可从加拿大温哥华内尔逊街888号画廊得到。另见拉尔夫·克罗泽尔的「到西方去哟:中国新艺术的国际化」,《边缘交叉道》,4,1997秋,53-55页。
41 麦克兰奇,「北京报道」,52页。
42 纽约情况的报道见詹恩H.李的「此人危险吗?『零度宽容』(Zero Tolerance) (译注7)时代的肖像艺术家」,《纽约时报》(大都会版)1996年9月1日,13版,1和8页。
43 《Flash Art》对这次事件连续两篇文章报道,1996年6月,46─47页。在这次破坏行为现场,艺术家和主管人的激烈批评的「公开信」,以及维克多·米夏诺的答复。谷文达的长篇评论「文化战争」出现于1996年夏季号,102-103页。
共5页: 5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