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跨文化因

2016-01-01 01:0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析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跨文化因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健词:非英

  关健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交际能力 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意识提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我国高级人才的必备素质。然而,基于种种原因,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能力却比较薄弱。文章通过分析跨文化因素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各个方面的影响,指出“跨文化意识提升”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作为我国培养的高级人才,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比别人更有机会、更有可能直接同外籍专家、学者进行国际交流合作,不可避免地要用英语表达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或见解等。毋庸置疑,研究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较之本科阶段有大幅度的提高,困扰他们表达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单纯的语法、词汇问题,而是由于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了解不足以及跨文化意识薄弱而导致的“语用一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一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语用失误,而后者指跨文化交流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犯的语用错误。因此,文化因素成为制约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
  1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能力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多朝着“外语+专业(计算机、法律、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这种理念在实用技能的训练和某些知识的传授方面卓有成效,但却牺牲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在英语教学方面则突出表现为教师过多注重英语的工具性特点,严重弱化了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上这种情况在高等农林、医、理工类院校尤其明显,这类院校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其研究生的英语人学成绩较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这种特殊性使得这类院校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疲于应付各类,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英语文化教学和对学生实际语境中的英语交流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从而导致研究生的英语文化能力明显落后于其语言能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根据笔者曾做的一项基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社会文化能力的调查表明:①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②对于缺乏强势语言学习环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因受到地域差异、本科学习环境、专业要求等因素影响,其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发展极不平衡。③研究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之间发展不均衡且个体差异明显。首先,普通文化能力优于正式文化能力,但相对都较弱,因为影响并制约人们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深层文化特质一旦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影响普通文化能力的提高。其次,学生的普通文化能力中,非语言行为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发展也不平衡。文化能力的欠缺导致研究生普遍缺乏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我们的研究生还普遍患有“中国文化失语症”,即由于我国高层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只重视“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忽视“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使“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中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田也就是说,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的学者可以用英语与外国人说外国的文化、体制甚至是长处,却不能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文化、体制及其合理性,哪怕是其渊源。可见,不管是英语社会文化能力还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能力,我们都必须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给予同等重视,因为跨文化因素可以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跨文化因素对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交际能力是一个总括性的(global)概念,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能力方面。加拿大学者Canale&Swain把交际能力细分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在这4个方面的能力中,不少学者都把言语的适当性(appropriateness)视为交际能力的核心。这里的适当性包括意义的适当和形式的适当。意义的适当主要指交际功能(如命令、请求、称赞、道歉等)、态度(礼貌、正式程度)、话题等被认为是适当的;形式的适当则指特定意义的形式实现的适当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不同的适当标准。例如家庭、子女、婚姻、收人、信仰、年龄等在中国文化中常常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以示对对方的关心,而在英美文化中则被视为对他人隐私的严重侵犯。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把握语言交际的适当性,必须重视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2. 1跨文化因素对语法能力的影响
      语法能力是指对语言规则知识的掌握。它包括词汇、构词、句法、语音、拼写等语言特征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准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字面意义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句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词汇中的不同文化寓意往往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在汉语中,"End of the World”常常被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对西方人来说,它并无恐怖之意,而只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世界末日”之说源于基督教,是其基本教义之一。它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所以当西方人说“End of the World’,时,指的如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意,与灾难无关。再如,“松”在英语文化中只是一种普通植物,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人们能联想到的也只不过是与其有关的具体物品,如松球、松子、松仁、松脂、松木等。而在中国文化中,“松”却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由于松树不畏风霜严寒,人们将它同竹、梅并列,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又把它与竹、梅、兰一起称为“四君子”,认为它们都代表着一种刚直不阿、孤高傲世的品格。由于松树四季常青,人们还把它视为长寿的标志,将其与丹顶鹤、梅花鹿放在一起,赋予一种神奇的色彩。所以,对于喜好高雅的中国学者来说,谈“松”常常是不错的话题。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他们感叹“奇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隋李德林)、“百尺无寸枝,一身自孤直”(唐陈子昂)时,却有可能遭受冷遇,无法引起外国人的共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 2跨文化因素对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  
上一篇: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