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的智慧和文体——“我的阅读史”之契(5)
2016-02-18 01:20
导读:面对“悲观”、“无思想性”的指责,你注意到,不管是苏联,还是中国的那些热爱这位作家的批评家、读者,都会强调他后期对革命,对美好明天所做的
面对“悲观”、“无思想性”的指责,你注意到,不管是苏联,还是中国的那些热爱这位作家的批评家、读者,都会强调他后期对革命,对美好明天所做的“预言”,来证实他是关切时代的乐观主义者。你在60年代也按照这样的逻辑,在心中默默为他做过同样的辩护。不过,你同时读到俄国作家布宁的一则记述,这种辩护的力量虽说没有完全破坏,也因此受到一些削弱。
那是1900年(世纪转换的年头!)冬天一个温暖、寂静的夜里,布宁和契诃夫乘坐马车,穿过已有春天柔和气息的森林。契诃夫突然问,“您知道我的作品还会给人读几年吗?七年。”布宁辩驳说,“不,……诗可以长期存在。诗的寿命越长就越有力量。”看起来契诃夫并不信服这些话,他用疲惫的眼光看着布宁说,“……只有用这种词句写作的人才能被人称为诗人。例如,‘银白色的远方’啦,‘谐音’啦,或者是‘走向战斗,走向战斗,同黑暗搏斗!’……反正我的作品还只能给人读七年。而我的生命要比这更短,六年。”
布宁写道,“这一次他错了,他并没有活那么久。”他只有再活六年。布宁的这则记述写于1904年9月,那时契诃夫刚刚去世。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非文学时代的文学痛苦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