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德国虚无主义(7)

2016-05-25 01:06
导读:10. 因此,德国虚无主义为了战争与征服的缘故、为了武德的缘故拒斥文明本身的原则。由此德国虚无主义接近于德国军国主义。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什么

10. 因此,德国虚无主义为了战争与征服的缘故、为了武德的缘故拒斥文明本身的原则。由此德国虚无主义接近于德国军国主义。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是军国主义”的问题。军国主义可以等同于老莫尔德克(the older Moltke)下面的观点:“永久和平只是个梦,甚至还不是个美梦。”[xxvi]认为永久和平是个梦,这还不是军国主义,而只是个平凡不过的常识;这一点无论如何并不与特定的道德旨趣联系在一起。但认为永久和平还不是个美梦,这就等于相信,战争就其自身而言就是令人神往的;这样看待战争,这便暴露了一种残酷的、非人道的性情。认为战争本身就是善好的,这意味着拒斥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间的区别、拒斥抵抗战争与侵略战争之间的区别。最终,这与万民法(a law of nations)的观念是相悖的。
11. 德国虚无主义接近于德国军国主义,然而两者并不是一回事*。至少,军国主义企图把战争的理想与Kultur[文化]协调起来;而虚无主义的前提假设是,文化已经终结。军国主义总是承认,和平的德性与战争的德性具有同等的或几乎同等的价值。军国主义虽然否认在对外政策中要运用温文有礼规则(the rules of decency),但在对内政策与私人生活中,它从未否认过这种规则。它也从未断言科学在本质上就是民族的;它只是说德国人碰巧是劣等民族的导师。与此不同,德国虚无主义则宣称,种种武德,特别是作为承受身体痛苦能力的英勇(北美印地安人的德性),是剩余的唯一德性(参看容格尔在Blaetter und Steine[《叶与石》]中论痛感一文)。剩余的唯一德性,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没落的时代、西方没落的时代,一个与文化分离开来并转而与之对立的文明之时代;或者说,一个与有机共同体分离开来并转而与之对立的机械社会之时代。在这样一种沦落情形之下,能够生长的只有最基本的德性、首要德性、那种人与人类社会借以持寸与变化的德性。或者换一种讲法也行:在一个全然朽坏的时代,唯一可能的诊治是摧毁朽坏的整座大厦---“das System”[系统、体系]--回到未曾朽坏、不可朽坏的源头,回到潜在的*而非现实的文化或文明状况:纯粹潜在的*文明或文化阶段(自然状态阶段)的特有德性只是勇气,没有别的。因此,德国虚无主义是德国军国主义的激进形态,这种激进化应当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上代人那里,关于整个现代发展(特别关于当前)的罗曼蒂克判断已经被广泛接受,其广泛程度远过于19世纪的德国*[xxvii]。我把罗曼蒂克判断理解为一种受到这样一种意见引导的判断:在有史以来的某些阶段中,曾经存在着一种绝对优越的人间秩序。 12. 德国军国主义与德国虚无主义之间不管会有多大差别,这两种狂热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是很明显的。德国军国主义是德国虚无主义的父亲。要透彻地理解德国虚无主义,就需要透彻地理解德国军国主义。为什么德国这么容易倾向军国主义?在这里做点高度概括的评论也就够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要解释德国军国主义,仅仅参考以下事实是不够的:德国文明比其它文明年轻得多,因此可以觉察到德国比西方民族更接近野蛮。因为斯拉夫民族的文明比德国还要年轻,可斯拉夫民族看起来不象德国那么军国主义。要找到德国军国主义的根源,更聪明的办法是撇开德国文明的史前史*,直接观察德国文明本身。1760年至1830年期间,德国的文学与思想达到了全盛时期;也就是说,是在现代文明的理想几乎打造完毕之后,随着对该理想的修正与反动产生的。现代文明理想的源头在英、法二国而非德国。当然,这理想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如果我没有太离谱,可以这样来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在法国革命中突然迸发的智识发展倾向:降低道德标准与道德要求(这些标准与要求是以前那些有责任心的教师搞出来的),但比以前的这些教师更为关注把人类行为的准则付诸实践、付诸政治实践与法律实践。而贯彻这点的最有效方式是把道德等同于要求个人权利这样一种态度,等同于被启蒙了的自身利益(或者说把诚信还原为最优策略);或者也可以有这样的贯彻方式:用工业和贸易解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两位最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他的所谓generosite[慷慨]便无正义、无职责的说法;洛克:没有财产权就没有正义)。为了荣耀尚存的德国,德国思想起来反对道德的堕落以及随之而来的真正的哲学精神的沦落。可正是这种对17、18世纪精神的反对奠定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基础(就德国军国主义是个智识现象而言)。17、18世纪把道德善好等同于被启蒙了的自身利益的目标(不管这启蒙方式如何),为了反对这点,德国哲人坚持认为,在道德善好与自身利益之间、在honestum[诚信]与utile[功利]之间存在着差别;他们坚持自我牺牲*与自我否定*[的德性];他们坚持得太过分,以至快忘掉了人的自然目的是幸福;在德国哲学里,幸福、功利以及通识(Verstaendigkeit)差不多成了贬义词。而在一种德性中,高尚与功用、义务与自利之间的差别最是明显,这种德性就是英勇、武德:其它一切德性活动的完成都是有(或者可以有)报偿的;正义、节制、温文、慷慨等等都是有酬劳的;而英勇,也就是战死疆场、为国捐躯,决无报偿:它是自我牺牲之尤者。[xxviii]英勇是唯一毫不含糊的非功利德性。为了捍卫受到威胁的道德(也就是非牟利性的道德),德国哲人不禁过分强调武德的价值,在几个非常重要的例子那里,在费希特、黑格尔与尼采那里,尤其如此。以这种以及其它种种方式,德国哲学开创了一种特别德国化的传统:鄙视通识以及通识所设想的人生目的。
上一篇:近代早期英国国家财政体制散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