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海外华人文学与“承认的政治”(1)(4)

2016-06-01 01:10
导读:1782年《一个美国农场主的来信》的发表,到20世纪8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勃兴,少数族裔经过近两百年的斗争,“熔炉论”所隐含的白人种族主义

  1782年《一个美国农场主的来信》的发表,到20世纪8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勃兴,少数族裔经过近两百年的斗争,“熔炉论”所隐含的白人种族主义霸权终于遭到了有力的解构和批判。对白人种族主义的“熔炉论”的反抗正是“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话语”理论为什么会在美国产生并且形成一种思潮的根本原因。美国原住民文学、非裔文学、亚裔文学以及墨西哥裔文学都是“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话语”运动的组成部分,为形成宽容、多元、正义的文化政治空间,付出了长期的艰苦的努力。美华文学,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世纪中期的最初充满血与泪的开创,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2代华裔以“模范族裔”的方式寻求被“同化”和被“承认”,从60年代华文文学中认同的挣扎和华裔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对“美国文学史”的重写,构成了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承认的政治”的一个生动而且典型的文化史案例。
  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中,洛杉矶西方学院美国研究系主任尹晓煌教授指出:早期华人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深受排斥和歧视,“早期华人移民恳求宽容,抗议歧视的声音充满了苦涩、愤怒与哀求”。这部资料扎实的“美华文学史”,第一章为“早期华人移民的呼声:恳求宽容,抗议歧视”,第二章为“‘开化’华人的文学作品:改善华人形象以求主流社会的理解与接纳”,都以十分翔实的历史和文学资料论述了早期华人移民对宽容和平等的迫切需要和为此而付出的充满血泪的斗争史,揭开了被文学和文化“体制的忘却”所“掩埋了的过去”。
  在进入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世界时,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这样的问题:海外华人的文学写作何为?他们的文学与文化论述又何为?其意义何在?是单纯的审美创造活动吗?抑或是使“‘解放与宽容’地表达国家缺失成为可能”的少数话语?这的确应该成为华人文学研究首先必须思考的命题。对于广大华族而言,华文文学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创作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其一,从记忆政治的层面看,华人文学作为一种少数族裔的话语,一种边缘的声音,其意义在于对抗沉默、遗忘、遮蔽与隐藏,争取华族和华族文化的地位从臣属进入正统,使华人离散的经验,进入历史的记忆。如果没有“天使岛诗歌”的铭刻与再现,那么美国华人移民的一段悲惨历史,将可能被遗忘或遮蔽。恰如单德兴所言:“天使岛及《埃仑诗集》一方面印记了‘当时典型的华裔美国经验’,另一方面也成为‘记忆场域’。”[6]《埃仑诗集》整理、出版和写入历史无疑是美国华裔经验被历史记载的标志。对于美国华人而言,天使岛书写显然具有记忆政治的意义。其二,从认同政治的角度看,华人作为离散的族裔,面临认同的重新建构,华人文学既作为华人历史文化的产物,又参与了华人历史/文化的建构。叙事是阐释历史进而建构历史的一种方式。《埃仑诗集》中的作品一开始即是集体性的,是全然政治的,它使个人的冲突变成华人移民的“生死攸关之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的确,美华文学史可以视为一部“追求宽容和抗议歧视”的历史。对于华人移民而言,如何表述自我再现历史,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进而阐释自身参与其间的历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华文学的历史叙事及其对历史叙事的再叙事,使“解放与宽容地”表达这个所谓伟大 “文化熔炉” 的国家的“缺失”成为一种可能。
  美华草根代表作家黄运基在为“美国华侨文艺丛书”所写的总序中如是而言:“美国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开拓和灌溉这块土地的,也有我们千千万万华侨先辈们的血与汗;在横贯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筑工程中,在开拓加利福尼亚州沙加缅度圣金三角洲地区,把四十多万英亩沼泽地变为良田的垦荒工程中,华侨先辈们叫山河让路,向土地要粮。但这些披荆斩棘的感人事迹,我们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里找不到影子,在美国的主流文化艺坛上得不到应有表现。”[7]的确,华侨华人广泛参与的历史往往为所谓正典的历史和文学所遮蔽,华人的文学书写理应成为恢复华族记忆、还原多民族共同建构的美国史的一种重要媒介,承担着再现与铭刻历史的文化使命。打开被排除被遮蔽的历史是使历史书写摆脱单一意识形态控制的途径,它可以使历史变得宽容,而宽容多元的历史意识的形成则是迈向现实的文化宽容的基础。我们在许许多多的华人文本中看到了书写华美历史的自觉意识,恢复移民的历史记忆其实就是抵抗“体制的忘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小新 朱立立
上一篇:浅析庄子的生存逻辑:世故的天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