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3)
2016-07-24 01:07
导读:二、 考察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变化特征 关于这个命题,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毛泽东政治权威确实发生了变化
二、 考察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变化特征
关于这个命题,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毛泽东政治权威确实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比如邓小平就认为,"一九五七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这种对历史事件"宜粗不宜细"的划分较为简单,表现为从时间上大致划定一个界限,从性质上区分一下正确与错误。而且这种划分代表了目前国内学术界的主流倾向。但是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对毛泽东的思想、权威进行追踪式的考察,也不是没有人做。比如许全兴教授著的《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和弗里德里克·泰韦斯著的《毛泽东权威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特别是后者,对于"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变化特征"还做了比较深入且深刻的考察和分析。问题在于是依据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按照一条什么线索来考察和分析。这里我们将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结合思想与权力、个人与集体、领袖与群众等因素,从分析重大事件入手,对毛泽东政治权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做一次全程性考察和分析的尝试。
1、1920年-1921年。毛泽东参加建党活动,并出席了中共"一大"。这一事件,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带来了新的希望,是中国革命的崭新起点。对于毛泽东而言,这为他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政治基础。他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这是他以后与对手竞争的一个重要政治资本。
2、1922年-1927年。毛泽东分别领导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出席了中共"三大",出任中央局秘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党内仅次于陈独秀的人物,还出席了"八七"会议。这期间毛泽东在工人中间,特别是在农民中间已经有了一定威信,并且结识了刘少奇。他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等著作,在党的领导人中间,第一个认识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一个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广泛、最值得信赖的天然同盟,第一个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即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成功发动了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1928年-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挫败了国民党三次"围剿"斗争。这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来指导革命斗争。同时,他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不仅进行了建立其政治权威的初次尝试,而且与朱德、彭德怀结缘并展开了包含曲折的合作。毛泽东代表党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领导革命斗争,从原先的"毛委员",到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实际上成了其对手挖苦的"山大王"。这时的他不仅拥有权力,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山沟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具体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加上同僚的支持、群众的拥护,而党中央又远在上海对苏区无暇顾及,毛泽东自然是中央苏区的权威人物。但不久朱毛发生了分歧,集中体现在是枪指挥党,还是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问题上。在朱德部下陈毅的主持下,对朱毛"各打五十大板"。但这样的处理结果,却引起了不小的混乱,进而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挫折。这时身为中央高级领导人的周恩来发来了"九月指示信",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毛泽东顺势进一步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并重新掌握了权力。但这件事的最终处理也为日后中央粗暴干涉苏区内部事务、整毛泽东开创了先例。毛泽东成功领导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却意外的被解职,就是例证。
4、1928年-1936年。毛泽东从遭排挤赋闲,到遵义会议利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机会击败博古、李德,重新掌权,再到长征中击败最大对手张国焘,已经从实际上逐渐确立起其政治权威。这期间,毛泽东与张闻天、周恩来有了较好合作。这里有一个问题实在值得商榷。即究竟该如何评价遵义会议的价值。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毛泽东在革命危急时挽救了党中央,也挽救了党的事业。但遵义会议能否就被认定毛泽东已经确立其稳固的领导地位呢?我看则不然。这是因为: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虽担任政治局常委职务,但党的最高领导人是张闻天;毛泽东虽拥有了权力,但他仍是周恩来的军事助手。况且,或者说最根本的一点,就有着与毛泽东一样重要的政治光环和资本,并创建了面积广大的根据地,还领导了一支有八万精兵的张国焘的存在。只不过毛泽东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政治优势,那就是毛泽东可以像他所推崇的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张国焘自然是不满意遵义会议的决议,不满意张闻天和周恩来等人的软弱和妥协。他依仗自己的资格老、势力大,加上他野心勃勃,便贸然成里"第二中央"。而这却为毛泽东以中央名义从政治上和舆论上抨击身为"诸侯"却有"谋逆"之嫌的张国焘以口实。但从军事上,毛泽东当时还远远没有讨伐张国焘的实力。张国焘在与毛泽东斗争中至少存在四个明显的失误,也正是这些失误使得张国焘走上了绝路。一是他另立中央,分裂党,在政治上和舆论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遭到共产国际的严厉批评和威胁。二是他没有抓住机遇,迅速北上与徐海东(原为张国焘部下)领导的陕北红军回合(或许他没有接到徐海东早已到达陕北的消息)。三是他不该带大部队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雪山草地上徘徊反复,不仅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实力,也丧失了有利的战机。四是他在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央达成了妥协以后,又没有及时向陕北靠拢,而是自作聪明地选择了艰难的西征。结果是损失惨重,失掉了最后较量的家底儿。在击败张国焘以后,毛泽东可以"休闲地"读书学习,并写出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