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通约性视阈下的王国维译论(1)(3)
2016-09-10 01:15
导读:陈少日月对王国维上述的分析仿照形式逻辑的概念关系图式,做了如下的解读:简言之,在假定用以比较或者翻译的相关概念含义明确,即不考虑各自语义
陈少日月对王国维上述的分析仿照形式逻辑的概念关系图式,做了如下的解读:简言之,在假定用以比较或者翻译的相关概念含义明确,即不考虑各自语义演变的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下列不同的情形:(1)双方含义完全重叠;(2)一方外延大,可把另一方的全包括进去;(3)双方含义有部分交叠;(4)双方意义完全不相交。
我们可以看到。第1种和第4种情况没有进入王国维的视野。究其原因,可能是第1种情况当然理想,但是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构成翻译上的问题。以“道”与“logos(逻各斯)”为例。虽然金岳霖认为。“中国人的‘道’字恰巧有希腊字中的logos,在别的文字如英文似乎就没有相当的字”,但是,“道”与“逻各斯”尽管有许多共同之处,意义却并不完全重叠,而是有重大的差异,事实上,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中西哲学在其各自的源头,就已经有了不同的取向和不同的走向。在第4种情形里,中西概念的意义风马牛不相及。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人工造词或音译再加注释。
这样就只剩下了第2种和第3种情况。而它们所凸显的正是不可通约性的问题。就第2种情况而言,外延大是相对的问题,可能是略大。也可能是无边际之大。如是前者,则接近理想:若是后者,就会产生王国维所说的后果:“然语义愈广者,其语愈虚,于是古人之说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其肤廓耳。”而第3种情形的复杂性在于。不仅交叠范围有大小不同,而且,在另一系统中可以找到的与之交叠的概念也不只一个,只不过交叠的区域并不一样。但无论是第2种还是第3种情况,无遗漏或无损失的互译都是做不到的,因为“其中没有共同的语言使两者能得到充分完全的表达并因此在它们之间逐点地进行比较”。在王国维看来,译者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地:求语义上的相当,则“不贯串不统一之病自不能免”:求贯串统一,则“古人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其肤廓耳”。对于这一尴尬境地,宇文所安也有同感。他指出:“一个最难做出的抉择是。对于某个汉语词,是保持一个固定的英文翻译不变。还是根据语境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翻译。”他采纳的翻译策略是做了一个不安的妥协,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尝试一个词一个词、一段文本一段文本地作出决定”。辜鸿铭显然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他所追求的是上下文里的贯串统一。这样对上述不可通约性视而不见的做法,在王国维看来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于是古人之说之特质渐不可见,所存者其肤廓耳”。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马向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解读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圣经》原型
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