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沟村与耿村鬼神故事的文化审视(1)(3)
2016-09-13 01:42
导读:伍家沟故事中的鬼重吃求吃的行为是基于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 的观念。中国是农业社会,长期以来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不高,“吃”在中国人的生
伍家沟故事中的鬼重吃求吃的行为是基于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 的观念。中国是农业社会,长期以来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不高,“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人认为“万物天为大”,而吃饭之事恰和天一样大。我们的祖先认识到:吃是人最基本的本能。《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下》:“食色,性也。[3]”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吃。古人有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颜民家训·涉务第十一》)伍家沟村处深山一隅,比较封闭,土地面积窄小,在山沟中东一块西一块,比较贫瘠,收成不是很丰富,解决吃饭问题不是很容易,是一件大事。如遇灾荒之年,村民吃饭更为困难,在平常生活中,他们有简单吃喝就满足了,他们把吃喝作为享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伍家沟村故事中鬼的饮食情况实际上是历史上村民生存状况的映射。
至于鬼追求还阳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这是一个普遍的愿望。但唯有伍家沟故事中的鬼还阳的愿望最强烈。鬼的愿望实际是人的愿望,借鬼表达出来,鬼的行为是人的重生、恋生愿望的反映。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取向是重生恶死,爱惜生命,留恋生命,畏避死亡,对死亡极端厌恶。重生恋生,以生为乐。如有学者所云:“中国民众深深地爱恋着平凡的人生,把全部的情感都投入到生活之中。他们常常终日操劳奔波,有数不清的活计要做:养猪、喂鸡、喂狗、上田下地、织布,缝衣等等,此外,还要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赡养老人。他们从来也未对人生给予否定,而总是对艰辛的现实生活充满信心。”[4]享受人生就希望享得天年,福、寿是最向往的人生目标,特别是把“寿”——长生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中国人很少像佛教徒那样,希望跳出六道轮回,远离人世。伍家沟村村民的寿命情况还有一特殊性,“长期以来,该村四组居民死于五十岁以前者比较多”[5],他们有更强烈地生的渴望。再有,伍家沟距武当山金顶只有七十华里,正处于武当道教腹地,“解放前,这里有个非常严肃的风俗规定:男女儿童满十二岁,必须到武当山敬香。”[6]508因此村民深受武当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神仙与不死。为了这种生存享受,它对于人的寿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道教积极逆转生命的精神,是道教为之探讨不息的生命
哲学。所谓长生、成仙、修道,就是对‘生’的探讨。道人在思想上不信‘命由天定’,他们相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理论根据是‘存之以道,纳之以气,气续则命不绝,道在则寿自长’。武当道教首创‘内丹学’,以自身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练养凝化,达到祛病、长生、成仙。”[6]519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道教不承认“命由天定”的说法,更激发了民众对生的渴望,对长生的追求。对现世人生的渴望追求。伍家沟故事中众多的鬼纷纷想到人世,就是渴望在人世获得长生,享受人世生活的乐趣。
与伍家沟鬼故事相比耿村鬼故事具有相当突出的鬼魂复仇和鬼魂抗恶的精神。故事中的鬼魂都是含冤负屈而死,但她们不屈从不公正的命运,死后变成厉鬼复仇,绝不让做了坏事的仇主得到安宁,不让权势者罪恶的欲望实现。《二十二娘报仇》篇讲一妓女受商人所骗自尽为鬼,托一乔姓商人找到仇人,报了冤仇。B11!犊嗖嘶ā分械钠都遗被地主杀害,她托一位书生替自己鸣冤,书生为其鸣冤受官府迫害入狱,菜花冒杀身之祸上官府告状,救出书生。阴间的阎王要逼菜花为妾,菜花誓死不从,被押入黑风洞受罪,书生救出菜花,二人又到官府告状,官府知道菜花的厉害,将杀人的地主判处死刑[7]556-560。菜花以坚韧不拔的复仇意志,不惜牺牲性命的抗争精神终于大仇得报。《厉鬼秀香》的复仇行为更为悲壮,更为可歌可泣。她是丞相所买的一妾,受迫害自尽而死,死后阴魂不散,成为女鬼,在丞相府不断制造声响,来发泄愤怒。丞相全家胆战心惊。后来她托一说书人为己复仇,说书人却被丞相收买,坏了良心,安排二十个火枪手向秀香射击,秀香被火枪打伤,浑身焦黑。在说书人带着丞相赏赐的丫环和金银财宝驾车返乡时,秀香冲上车来,掐死说书人,惩罚了这个见财而害人的新仇人,然后又回到丞相府,继续实施报复。B12K是有仇必报,勇报新仇,不忘旧仇。这一女鬼对势力强大的仇家不放弃复仇,对害己之人绝不放过,这种复仇行为动人心魄。《三世转人间》讲一刚烈女子舍命抗恶的事迹。一贫家女儿被迫给财主家当丫环,她与长工冬冬相好,财主起了坏心,想霸占丫环,丫环与冬冬逃跑,被追到时,两人抱在一起跳河自尽。两人灵魂到龙宫水府,龙王害死冬冬,想霸占丫环,丫环誓死不从,再次自尽,灵魂追随冬冬,两人来到阎王殿,阎王设计害死冬冬,也想霸占丫环,丫环仍不屈从,在冬冬被害死之地跳崖自尽。灵魂与冬冬相遇,历经三世,又返回人间。B13U庖涣遗三次舍命与恶人抗争,抗击恶人的罪恶的色欲愿望,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折不弯的抗恶精神、悲壮之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她们的思想中是有仇必报,有冤必雪,有恶必抗。这些故事的复仇抗恶的精神是燕赵文化的反抗复仇精神的展现。燕赵文化的这种精神由来已久。战国时虎狼之国强秦吞并弱小的燕国时,燕国并不屈服,不怕牺牲,敢于以弱抗强。荆轲冒险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为燕国复仇,一些慷慨悲歌之士都投身反抗暴秦活动之中,他们不畏强暴的侠义之举,形成了当时的侠义之风。这种历史遗风千年绵延不绝,渗透到了民间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