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白居易《甲乙判》语言的价值及其法文化精神

2016-11-12 01:0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论白居易《甲乙判》语言的价值及其法文化精神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白居易的《百道判》是唐代骈判的代表之作,其语言艺术
摘要:白居易的《百道判》是唐代骈判的代表之作,其语言艺术是中国古代判词语言的一个阶段性标志。无论是引经据典、四六对称,还是一定的语用格式,都是依据法意和伦理纲常的需要。同时,《百道判》所体现的礼法精神,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唐代;《百道判》;骈判;语言;礼法文化
  
  唐代判词处于我国古代判词的发展时期,由于制作判词总是同科举考试有关,因此,“制判者力求文词简练、表达准确、说理充分,因而又形成了骈体判词。骈判在中国古代判词的语言风格方面,影响至深。唐代骈判的重要成就之一,即是形成了语言庄重、凝练,表达准确、铿锵有力等中国古代判词的重要风格”。保存下来的唐代判词,篇目不少,有张鷟的《龙筋凤髓判》、白居易的《百道判》等专集,在《全唐文》、《文苑英华》中也收集有大量判词;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明判集残卷》和《麟德安西判集残卷》也是重要的唐代判词。在唐代判词中,白居易的《百道判》(又称《甲乙判》)不仅数量可观,计有一百零一道;而且,在裁判结果适用法律的具体准确上,也是独树一帜;同时,判词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古代判词语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白居易的骈判语言艺术是中国古代判词语言的一个阶段性标志,是讨论判词语言绕不过去一座大山。
   骈判即骈体判词,它在中国古代判词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骈体文是我国汉代以后出现的特殊文体。骈体文初兴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六朝时代,当时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名称,魏晋六朝时,称作“今文”或“今体”;唐代一般称其为“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以后,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直到清代才称作“骈体文”。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论述文章中的骈偶问题。但因他主要是从修辞的角度论述的,所以,“俪辞”并非文体的名称。清朝李兆洛在他的《骈体文钞序》中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如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两匹马并驾叫作骈,夫妻成双叫作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骈体文出现并非偶然,主要是由于汉语固有的单音节词语较多,易于配对成双而产生的对偶修辞手法;加之,汉民族历来注重两两相对、平行对称的“耦”思维方式和追求语言优美、含蓄的审美情趣等,都是骈体文产生的良好土壤。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骈文发展到了唐朝,虽然受到摈斥,尤其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倒了骈体文的声势和地位。但是,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它没有也不可能销声匿迹,唐宋以后,以至明清之世,骈体文一直有人在写作,特别是在应酬文体、公牍文体等领域,依然流行不辍。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史料看,骈体判词出现在唐代,决非偶然。自汉代以来,社会上评价文人的才能高下,其主要标准便是其写作辞赋的水平,清代学者刘天惠在《文笔考》中说:“汉尚辞赋,所称能文,必工于赋颂者也”。这种风气,到了唐朝没有丝毫的减弱。而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又对这种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唐代开始,科举取士,除进士、明经外,又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俊士、秀才诸科,其中明法科是专门考查对国家现行法律掌握运用情况的考试科目。《新唐书·选举志》规定:“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唐代无论是礼部选官,还是吏部考课和制举考试,都要考核判词的制作。吏部考试,有宏辞、拔萃两科,宏辞试文,拔萃试判。杜佑《通典·选举》云:“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职”。只要判词文笔优美,就可以不拘格限而授官。这种促使文人们在判词的语言运用上下大功夫的做法,就必然水涨船高,造成了拔萃取人的标准很严苛,录取人数又极少的现象。王勋成先生对唐朝各式考试中,制判所占的分量作比较后说:“唯有书判拔萃科是三条,其难度、水平当然超过以上各类试判了”。唐代举子,如不应宏辞、拔萃之试,还可以通过吏部的“身、言、书、判”考选,取得六品以下官位。可以说,在唐代入仕之途上,制判,是无论如何也逾越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对唐朝的知识分子而言,不通于判词制作,就不容易过关登第;不精于判词的制作,更难以在仕途上有大作为,正如洪迈所说:“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这就在客观、整体上,推动了骈体判词的制作,将判词的制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