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2)

2016-12-29 01:17
导读: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而在《百喻经》卷四中有“小儿得大龟喻”: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
  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而在《百喻经》卷四中有“小儿得大龟喻”: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云:“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两者极为类似。此类故事在民间尚有流传,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10D,主要情节是:傻子买了一只(a)乌龟(b)青蛙(c)鱼(d)鸭子。在回家的路上,他想它们一定渴了或累了,就把它们放进河里或湖里,让它们(e)喝水(f)游泳(g)洗澡,当它们一去不返时,他连声叫喊,又扔馒头,又扔鸡蛋或者面条等,想在它们回来抓住它们。可它们再也不回来了。据说此类故事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其源头最大的可能就是印度。除了《韩非子》之外,《吕氏春秋》中的譬喻故事与比喻也常常与印度故事惊人的相似,如《吕氏春秋·尽数》说:“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似乎是《百喻经》卷一“煮黑石蜜浆喻”这个譬喻故事的一个概括,此故事云: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来至其家。时此愚人便作是想:“我今当取黑石蜜浆与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於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傍人语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尔时众人悉皆嗤笑。
  同样,《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另一个譬喻故事“掩耳盗铃”在《楞严经》卷六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2]
  更为著名的乃是“刻舟求剑”与“乘船失釪喻”之间惊人的类似。《百喻经》卷上“乘船失釪喻”云: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起,後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於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疑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风吹草动不别。汝昔失时,乃在於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吕氏春秋·察今》则作: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际上,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印两国很著名,它在全世界都有流传。AT分类法将其编号为母题J1922·1,类型1278。其典型情节如下:一个愚蠢水手他的小船上掉了一件东西到海里,他就在船上掉东西的地方作了一个标记,以便后来寻找他。《吕氏春秋》的记载几乎就是这类故事的一个典型型态,据汤普森说,英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人们也会不时讲起它[3]。所以,它无疑是流播的产物。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那么,这些譬喻故事究竟是谁影响了谁呢?我们现在能讨论的只是各种文献的成书时间。《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韩非子》中有些篇章有疑问,有人说《存韩》一篇有李斯的话混入,但最迟也不会迟于李斯被杀即公元前208年。从成书年代来看,中国的《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相当于佛教文献的第三次结集时期。也就是说,两次结集时成书的佛典,要早于《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三次结集时成书的佛教文献与两书时代差不多,大乘经典一般来说要晚于此两书。佛教利用本生故事传教至迟是在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时候建成的布鲁提(Bharhut)大塔和桑奇(Sanchi)大塔,周围的石门上都出现了本生故事的浮雕[4]。所以本生故事进入文献也同时甚至早于《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然而,由于这些故事主要是以口承方式存在,往往是在口头流传了相当长时间之后才被采引入书,所以文献的成书时间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所以,判断中国和印度哪里是发源地,现在还为时尚早。但有一个现象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中国历来有使用譬喻故事的传统,但在《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之前,很少有与印度故事类似的例证。如果两者接近的话,要么是寓意类似,要么是喻体类似,寓意喻体均类似的几乎没有,那些与印度具有同源相似性质的譬喻故事是在战国晚期突然兴盛的,主要出现在《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这些来自于民间的故事看不出一个独立流传、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因此,我倾向于这些故事是从印度传入的。这里牵涉到一个中国与印度的交通时间问题。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西南部与印度之间即已有商业往来,这是张骞所明言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学者是有争论的。现在有公元1世纪、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甚至纪元前2000多年等多种说法,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开通。季羡林先生说:憍坻厘耶(Kau
上一篇:中国制度创新的源泉(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