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3)
2016-12-29 01:17
导读:t ilīya)著的《治国安邦术》(Arthasāstra)中就出现了cīnaPa tt ag 一词,意为中国的成捆的丝,而作者据说是生于公元前四世纪。而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后二
tilīya)著的《治国安邦术》(Arthasāstra)中就出现了cīnaPa
ttag 一词,意为中国的成捆的丝,而作者据说是生于公元前四世纪。而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编纂成的《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和《摩奴法典》(Manu-sm
rti)中已经多次提到了丝[5]。根据中印早期譬喻故事的流播情况来看,说中印交通始于公元前4世纪是比较稳妥的。这些在元前4世纪通过商贸交往进入中国的民间故事,到公元前3世纪被韩非与吕不韦门人所吸收。这些故事大部分都被哲理化,成为本土寓言故事。 (二)佛经传译与魏晋以后的愚人故事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输入,大量的印度愚人故事传入中土,因此,很多载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文献中的愚人故事我们可以断定来自于印度,比较集中的一个来源则是《百喻经》。《百喻经》据僧祐《出三藏纪集》卷九记载,是由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求那毗地在抄撮这些譬喻时有无宗旨,不得而知,但综观整本书,大多是愚人故事,几乎就是一本印度愚人故事集。而在其他的佛教譬喻集中,同样有许多愚人故事。《百喻经》等佛教譬喻集的译介与流传,对中国愚人故事的丰富与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一些愚人故事: 1、“愚人治伛”。 南北朝时期,民间有“愚人治伛”这个笑话广泛流传,《续谈助》引《笑林》载:
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伏。”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6]
这一民间笑话被明人江盈科利用,作为寓言,来批判那些不顾民众死活、一味要钱要粮、愚蠢残暴的催科者,略有增饰,但基本保留了此一故事的原貌: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踩焉。驼者即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7]
这一故事的原始来源为印度,《百喻经》卷三有“医治脊偻喻”: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闻治。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很显然,两者之间是密合的。 2、傻子的幻想: 《殷芸小说》卷五第107条:
俗说: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空。”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此条引自《事文类聚》前集,《记纂渊海》所记与此略同,余嘉锡怀疑原文出自《笑林》,也有可能[8]。此一笑话流传甚广。施元之为苏东坡《寄诸子侄》中:“他年汝曹芴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翁”这句作注时说:
世传小话:“一贫士家惟一瓮。一夕,心念:苟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不觉欢适起舞,踏破瓮。”古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翁算。
江盈科《雪涛小说》同样载有此故事,当然,情节已经大大丰富: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债,三年之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仆买小妻。我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曰:“毋留祸种。”
季羡林先生指出:此一笑话本来是印度的民间笑话,出自于出自《嘉言集·和平篇》的第七个故事、《五卷书》的第七个故事,我们将《五卷书》的记载引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