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1)(2)
2017-01-05 01:03
导读:王涛先生推断他获得的灵签残页为明初或比这更早的刻本,意即可能为元代刻本,这很大程度上应是受到其版刻“字体类赵孟钐濉钡囊导。其实明初或元浙
王涛先生推断他获得的灵签残页为明初或比这更早的刻本,意即可能为元代刻本,这很大程度上应是受到其版刻“字体类赵孟钐濉钡囊导。其实明初或元浙本的所谓赵体字,一般比这要更为硬劲,只有明永乐北藏的佛经,字体与其相类。据石印本卷末原书题记,知此本刊刻于明万历年间?BR>
大明中宫皇后,每斋沐焚香,捧诵《观音灵课》,时为社稷卜岁丰,祈太平,屡屡感应。遂命鋟梓,印施百卷,以便臣民决疑,令预趋吉避凶,阐明法宝,慈泽后人。愿宫闱清吉,海宇万安,雨露均调,仁凤休作。愿我佛灵课,惟诚信以来格,佑为善以先知,苟渎慢不敬者占之,反至尤焉,尔其钦哉!
时万历壬辰春王正月十五日吉,刊于大乘禅寺,计板二十二块,竟请京都衍法寺,便流行天下也。
其刊印年代虽较王涛先生的判断要晚很多年,但是却并不因此而减损这两张残页的价值。这是因为检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见著录此书;徐乃昌当年所得全本,今下落不明,其或已毁失不存,亦未可知。所以不惟王涛先生手中的残页,作为万历原版,具有无以替代的文物价值;就是敝人篋存之石印本,也因完整保存此书内容和面貌而差近于原本,值得珍重收藏。当年徐乃昌虽印行多达千册,但是这种书不受读书人的重视,一般求神问卦的人也不会特别留意护持,加之印书纸张脆软,容易破碎,护持保存直到今天的估计已经非常稀少。
这部书之所以值得珍重,是因为它除了研究占卜史和版画史的资料价值之外,还与万历年间的一大
政治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了解一点明代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万历年间,围绕着“争国本”问题,宫闱内外,朝廷上下,展开过一场激烈而又持久的争执。对此,清初人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列有专节详细叙述,感兴趣的人自可取来阅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所谓“国本”,是指册立太子。明神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万历帝朱翊钧,其皇后王氏身体多病,终生未能生育子女。另有恭妃王氏,生子常洛,为万历帝长子,后来袭位为光宗,年号泰昌,做了不到一个月的短命皇帝,便一命归西;贵妃郑氏,生子常洵,为万历帝第三子,后来封为福王,明末在开封被李自成统领的陕北农民军抓住,杀掉煮成汤喝了“福禄”酒。王恭妃虽生子在先,却不讨万历帝喜欢,而郑贵妃则深受宠幸,且与万历帝相亲相爱,终生不渝。由于宠爱郑贵妃,万历帝就想册立她生的儿子朱常洵为皇太子,可朝廷中一帮重规矩讲法度的大臣却不答应,他们认死理说立储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含糊不得,必须长幼有序,遵依从前惯行的程序优先册立长子。于是自万历十四年二月朱常洵降生一个月时起,即大致以万历帝和郑贵妃为一方,以朝廷中很大一部分自以为护持国家根本秩序的大臣为另一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坚韧拉锯战。万历帝想立常洵,大臣们不答应;大臣们认为应及早册立常洛,万历帝就挖空心思找出各种托辞来搪塞拖延。双方一来一往,僵持对立长达十五年之久。
在这期间,万历帝虽采用各种手段来压制上书进言的臣僚,或降或削,或杖或戍,威势不可谓不强,无奈这班人竟前仆后继,毫不退缩,《明史·后妃传》谓“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底,实在无法继续拖延下去时,万历帝才不得不屈从于臣下,于是朱常洛得以成为东宫皇储。对此,清代初年的
历史学家谷应泰不由得感慨说:“自古父子之间,未有受命若斯之难也!”(《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七《争国本》)以帝王之尊而屈服于臣子,不能不心怀深怨大恨。按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的看法,万历帝之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章疏,不补中外缺官等种种荒怠朝政的乖异举动,都是他对臣僚的报复行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这场争执当中,皇后王氏表面看起来置身局外,不论立长立幼,都不关她什么事情。可是实际上却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甚至性命。王恭妃与郑贵妃虽同为妃嫔,但王氏之得幸生子仅缘于万历帝一时寻欢作乐,皇帝对她并没有多少感情,立恭妃子常洛,不会马上对王皇后的地位构成太大威胁,而且恭妃的儿子常洛一直由她带在身边养育,她对常洛“调护备至”(《明史·后妃传》),即使常洛登基,也不至于对她构成损害;而郑氏不惟深受皇帝宠爱,且已进封“贵妃”,依明朝制度,“内廷嫔御,尊称至贵妃而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列朝贵妃姓氏”条),位距皇后,仅一步之遥,若其子常洵被立为太子,郑氏很可能随后就取代皇后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