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1)
2017-02-03 01:07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帛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易之义》作为解易之作,其解易思想是与其对《易经》
摘要:《易之义》作为解易之作,其解易思想是与其对《易经》性质的认识相一致的,《易之义》认为易的主旨是说明如何能够长久,提出“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以作易也,和之至也。”这一主旨的获得表明其解易时已脱离了占筮的实用过程,将易经的文字与符号结合,寻求象中之意,而不以象言吉凶,与《系辞》不同。在说明其解易思想后,文中对其刚柔文武之义做了论述,以文武之道论《易》是其特有的思想,文中将其置入当时可能的思想背景之中。 关键词:象;意;刚柔;文武
如果我们注意到邢文的研究,会发现他对《易之义》的篇名的意见与多数学者不同,他主张将这篇文献命名为《易赞》,而我们知道,“易赞”是文中出现的,按照李学勤先生的意见,“易赞”是可视为它所出现的段落的标题的。而“易之义”则是整理者根据一般的原则所定下的篇题,两种不同的意见或许代表了对文献本身不同的理解。我这里将要讨论的实际上是李学勤先生称之为“易赞”的部分,它与文章的开始是意义连贯的,中间论各卦之义的部分当是不同的来源。若是这样,或许“易之义”是更为合适的篇名。作为一篇解经的作品,它与一般性的论著不同,它包含了作者对《易经》的认识,以及作者自己的思想,通过解释的工作,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到经典当中。而我的讨论就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 象与意
《庄子.天下》篇中有“易以道阴阳”,这里的阴阳很可能是兼天道人道而言之,而《易之义》中的“易之义惟阴与阳”则首先是对《易经》中的符号所作的解释,故接下来便对“──”“——”两个符号之义作出了说明:“──”为曲句焉柔,“——”为正直焉刚。以刚柔来解《易》经中的卦画,始于《彖传》,而明确的对何以其为刚为柔加以解释的则是在这篇佚失的《易传》中。《易》六画而成卦,象是对天地之德的抽象表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
由《易之义》重对符号的说明,即可看出其旨趣所在,我们注意的是它的这种解说方式。通过对符号的说明,进而由象中之意得到了对易之主旨的把握,其文曰:
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形),刚柔成?。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
以生死问题来领悟《易经》之旨,可谓是独具慧心,而求生求久本就是群生的愿望。正因如此,我们将会看到,在《易之义》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玄远或神秘的思想,它完全是切切实实的。而《易经》的符号与文字的意义也就基于这一理解而贯通起来,一部《易经》是为了说明刚柔互济,刚柔之失。文中的刚柔是指万物的动静的本性:
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
对此,又是以天地之义来进行说明的:
天之义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必亡。
地之义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救之,则穷贱遗亡。
文中举乾之亢龙,壮之触藩,勾之离角,丰之盈虚,五爻者,刚之失也,僮而不能静者也。坤之牝马,小畜之密云,句之适属。…五爻者,柔之失也,静而不能动者也。我们仅以鼎之折足一爻来看,即可见其立意已在更为一般的意义,而不再是某个具体的情境,将卦爻与象的意义对应起来。
《易之义》对《易经》的认识可以借《系辞》来说明。对“象”的功能做出说明的,最早是《系辞》,《系辞上》: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
象以尽意,说明在《易经》中,与辞相比,象是更为根本的部分,系辞焉以尽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言,又表明这里并没有轻视语言之意,所以在《系辞下》中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而突出“象”的功能,认为“象”能比语言更精确的表达圣人之意,显然是与《庄子》中对书籍的鄙视有关。《庄子?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