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2)

2017-02-14 01:02
导读:当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开始对戏曲进行学术研究时,他们当然不是像早期汉学家那样,把它当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中国”的反映。相反,对他们来说,关汉

当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开始对戏曲进行学术研究时,他们当然不是像早期汉学家那样,把它当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中国”的反映。相反,对他们来说,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其他作家的作品既反映了个别作家的思想,又反映了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在这一点上,他们其实只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对待严肃文学(特别是诗)的态度。
这种阅读文本的方法随着五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引进而得到加强,而且越来越侧重对单个剧本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同样将文本看作是个别作家的“思想”的反映,看作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的反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元代社会矛盾不但表现为阶级对立,而且表现为汉族群众和蒙古统治者的民族对立。作者对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同情和他们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成为判断他们相对的进步性的标准(注: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元杂剧研究的讨论,参见宁宗一等著《元杂剧研究概述》(天津:1987)。)。
元杂剧的版本
奇怪的是,时至今日,这些研究仍以《元曲选》中的剧本为底本。《元曲选》这个选本根本不是元代编纂的,而是在晚明才出现的。它是由一个叫臧懋循(1550-1620)的人所编,在1616及1617年,即元亡后约250年(注:徐朔方著《元曲选家臧懋循》(北京:1985)。),分两次出版的。《元曲选》有许多的优点:它是大部分的选本,收集了100出杂剧剧本。它的初版本是一个精装本,经过精心编辑,有清晰的版面设计,再加上美丽的木刻插图,更使其具有特别吸引人之处。《元曲选》很快便取代了早期的其他选本,成为元杂剧的标准版本,而其他选本则渐渐消失了。
在18及19世纪,《元曲选》几乎就等于元杂剧。直至20世纪,它仍然是最流行的选本。它曾被再版多次,并出版了以现代方式排印的本子。然而,《元曲选》虽是杂剧的最清晰和完美的版本,但却同时也是最晚近的版本。在它的100出杂剧中,有85出都可以找到更早的版本。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现存的早期杂剧版本有哪些呢?我们有元代出版的——至少也是14世纪的版本;我们也有15世纪前半期的版本;我们还有万历(1573-1619)初年的手抄本和印刷本,这些都早于《元曲选》(注:郑骞著《元明钞刻本元人杂剧九种提要》,见《景午丛编》(台北:1972),第1卷,422-432页。)。最早的杂剧刊本共有30出,现在通常被总称为《元刊杂剧三十种》。这些版本在不同的地方(大都和杭州)刻印,版式各有特色。它们可能是为了帮助观众明白曲词的意思而编印的,有些仅列出曲牌的名称以及曲词的内容,而有些则提供舞台指示,也有些包括了一些散交体的宾白。
这30个剧本的最早主人可追溯到李开先(1502-1568)。他做过官,又是剧作家。这个集子曾经过很多著名的收藏家之手,最后归罗振玉所有。1915年,京都大学向罗氏借来复制了一份木刻影印本。这个集子曾多次重印。第一个影印本收在1958年出版的《古本剧曲丛刊四集》内。虽然这个集子的个别剧本曾有更早的现代排字版,但这30出剧最早的、完整的现代版本,则是由著名的台湾学者郑骞所编辑,于1962年出版的,名为《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另外还有两个完整的校订本,分别于1980及1988年在大陆出版(注:徐沁君编《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1980);宁希元编《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兰州:1988)。)。
有关15世纪前半期的元代杂剧版本,只保留了几页《西厢记》的残片。但当然还有其他相关的资料。虽然那些曾被收录在《永乐大典》中的杂剧至今没有一出被发现,却有一卷散卷戏文(南戏)被保存了下来。这卷戏文包括三出戏,其中两出明显地是从杂剧改编过来的,因此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当时杂剧的情形。我们还可以从《太和正音谱》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它的序言署明是1398年,但从现存的形式来看,真正的成书时间可能还要晚几十年。在《太和正音谱》中经常引用元杂剧中的曲调来说明曲律。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当时的杂剧刻本,即刘兑的《娇红记》和朱有燉(1379-1439)创作的31种杂剧。
上一篇:文化偏至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