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明(1)
2017-02-21 01:0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明(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加了一项人类口头和非
[摘要]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加了一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中国的昆曲首次进入2001年第一批保护名录,2003年联合国发布的第二批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古琴艺术也获当选。两年一次的评选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欢迎。据悉,中国各地对于申报的热情非常大,以至于各地仍在发掘、征集、论证新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这种热情的背后是否真的是对于文化的保护,抑或是有着其他利益的驱动?笔者拟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人类学的诸问题,跟中国文明的关系作一个探讨。目的在于:不要将这个有意义的申报工作变得庸俗化。 [关键词]口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明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而言的。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财产,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1972年巴黎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对人类的整体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种有形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比比皆是,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等这一类古代建筑和文物都属于通过人工创造的遗产。长江三峡、黄山、三江并流等等又都属于自然遗产。但是,这个公约不适用于非物质遗产。在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之后,一部分会员国提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有关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各个方面的国际标准文件。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建议。这也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的由来。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在长时间的自身发展中慢慢形成的精神产品,它的主要特点是群体性、独创性、完整性和民族性。它在公众的集体创作中表现情感、宗教、礼仪、娱乐。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下,我想从传播媒介、形式、功能和作用、与当地文化的联系、传承的延续性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传播媒介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首先要探讨的是它的传播媒介,这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差别。非物质文化通过媒介才能够产生和存在,而只有通过媒介,非物质文化才得以继承,同时也有可能得到保护。在运用媒介工具方面,仔细分析,在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这两者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别。
1.口头文化遗产的媒介
口头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的口头传播。有的人将之翻译成口述,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口头还包括了口头演唱。并不局限于叙述。其媒介工具是人类的口,也就是由人的这一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进行有序组合具有意味的内容,其中包括用口来表达的语言,叙述的故事、史诗,用口头进行传唱的民歌、历史故事,用某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来进行信息联络、传递消息、暗语。围绕着口头表达这一特质,可以引申出很多形式。西方的口头传说故事,史诗,吟唱诗人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虽然当时没有用文字传下,但是口头传说这一个最古老的文化传承方式,使古希腊人的历史可以代代相传,并成为后来用文字根据传说而记载的正史。古希腊同时还有很多的口述历史,其代表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着重的就是口述,究其原因是因为古希腊拼音文字是后来借用腓尼基人契形文字为源,故此西方的口述历史特别发达,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历史。古希腊的口述史诗和吟唱文学,都属于人类的口头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将人类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完整地保存下来。
“故者,古也。”(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的讲故事就是讲“古代的事”,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口头传承。但是在中国的殷商时代,文字的发明,使记录古代事迹的口述故事可以通过文字保留下来,后代历史学者往往又用修史的方式改造远古传说,成为所谓钦定正史,于是口述历史的传统就不如西方那样发达。这也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显著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