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述略(1)(2)
2017-02-21 01:06
导读:第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藏族部落交换活动之所以久盛不衰,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部分地区,由于受重牧轻商观念的影响
第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藏族部落交换活动之所以久盛不衰,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部分地区,由于受重牧轻商观念的影响,致使卑视商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人们看来,商人见钱眼开,惟利是图,商业成为一种可恶、可憎的职业。然而,人们对交换的态度截然不同。人们认为交换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既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又给他人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方便。同时,还与藏传佛教提倡的自他二利思想不谋而合。对于一个虔信佛法的民族来说,其言行与佛家思想相吻合,显然值得大力提倡。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藏族部落属民不仅对交换持赞同态度,而且还积极参与交换活动。久而久之,交换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第四,交换在藏区长期存在,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一定联系。如前所述,藏区地势高寒,信息不灵,交通不便,运输能力差,导致商品买卖在藏族部落社会难以实施。相比而言,交换则具有较多的优势,不仅可以随时实施,而且手续简便,成交率高另外,由于盈利性不突出,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考察藏区部落经济制度,交换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不仅在各地普遍存在,而且在交换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手续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长期以来,一直为交换当事人所遵从。
就交换的时间而言,通常有随时和定时交换之分。大凡民间分散性的交换,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各地并无严格限制。但是,作为集中交换,则往往具有时间(季节)性特点。各地举办的区域性群众集会、宗教庙会期间大都进行集市贸易活动。另外,每年9月至10月间,农业区庄稼成熟,打碾入库;牧业区畜产品(如肉、毛、皮张等)陆续上市。农(牧)民利用农(牧)闲时间走亲访友,并用土特产品从亲友处换取一些急需的物资;每年农历腊月,不少地区有置办年货的习惯,由于经济拮据,人们只好用土特产品换取年货。
中国大学排名 在藏族部落社会,民间分散交换具有随意性特征,不仅没有具体的时间,而且也没有固定的地点,只要交换双方愿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然而,作为季节性集中交换则不同,通常有固定的地点,农牧)民交换劳动产品,必须到固定的地点去交换。固定集市大都设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另外,藏区各地都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寺院。这些寺院不仅是僧侣诵经礼佛的场所,同时也是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不少固定集市设在寺院附近;有的部落头人为了垄断部落集市贸易,将集市设在自己的住地附近,以便乘机捞取油水,供己享用。
在藏族部落交换活动中,不仅交换者队伍庞大,而且交换者的身份和关系极其繁杂。既有家财万贯的部落头人,也有一般的部落属民,不过在后者中并不包括赤贫户,因为他们连自身的生活都无法维持,自然也就没有剩余产品参与交换了。在交换者队伍中,还有一些是宗教职业者,但数量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大。从交换双方的关系来看,既有亲朋好友,也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过在大部分地区,前者颇受欢迎,因为交换双方相互了解,这样,不仅交换容易实施,而且成交率相对高一些。同时,在交换的过程中很少出现欺诈现象。
关于交换方式 问题 ,大部分地区较为单一,即普遍实施直接交换,按一定的比价,用土特产品直接从他人手中换取所需的东西,从而完成交换活动。但是,也有不少地区采取赊购方式,即甲方将产品交给乙方,商定产品的数量、质量及交换比价。到约定时间,从乙方手中索取所需产品,通常情况下,赊购交换多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关于与陌生人的交换,通常以直接交换为主,很少采用赊购方式。另外,部落头人为垄断辖区内的交换活动,常常依仗权势,强制部落属民与其赊购交换,对此部落属民十分反感,因为这种交换往往是不等价的,最终受害者常常是部落属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般来说,藏族部落交换的手续比较简单,但交换方式不同,手续亦不尽一致。在直接交换中,首先由交换甲乙双方了解对方产品的等级、质量等,然后协商交换比价。如果比价不一致,可找中间人协调,以求一致。最后清点交换产品的数量,即完成交换活动。相比而言,赊购交换的手续相对复杂一些。首先由甲方查验乙方提供的交换产品数量、质量,并与乙方协商交换产品的比价,达成一致,立下字据,交乙方保存,或找中人作证。到约定的时间,乙方到甲方家中或约定地点收取交换产品,销毁字据。如果甲方不按约定办理,则找证人或部落头人请求调处,乃至 法律 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