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崇高论探析(2)
2017-04-20 01:03
导读:既然探讨崇高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以及在这一对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依赖性和有限性,那么,席勒进而认为,对这种感性本质的有限性
既然探讨崇高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以及在这一对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依赖性和有限性,那么,席勒进而认为,对这种感性本质的有限性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他首先就从人的感性的有限性开始了对崇高的考察。席勒认为,一切作为感性本质对我们起作用的本能,可概括为两类:一是表象本能或认识本能。是指我们所具有的一种改变我们的状态,表现出我们是有积极作用的存在的,或者同样是获得我们的表象的本能。一是自我保存本能。是指我们所具有的一种保持我们的状态不变,继续我们的存在的本能。表象本能趋向于认识,自我保存本能趋向于感情,即趋向于对存在的内在感知。通过这两种本能,我们处在对自然的双重依赖性之中。当自然缺乏使我们达到认识的条件时,我们感觉到第一种依赖性,当自然为了使我们成为可能,继续我们的存在而与条件相矛盾时,我们感觉到第二种依赖性。实际上,席勒认为,这也就是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区别,这种依赖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分别表现为:在理论中,我们超越自然条件的界限,而且比我们认识更多地可能使我们思考;在实践中,我们克服自然条件的界限,而且可能使我们的意志与我们的欲望相矛盾。在感知对象时,我们体验到前者,这个对象就是在理论上伟大的,就是认识的崇高。使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意志的独立性的对象,是一个在实践上伟大的对象,就是信念的崇高。基于此,和康德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和数学的崇高不同,席勒认为那样划分不能说明问题,由此他则把崇高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在理论的崇高中,自然作为认识的客体,处在与表象本能的矛盾之中,这里自然仅仅作为扩大我们认识的对象来看待;而在实践的崇高中,自然作为感情的客体,处在与自我保存本能的矛盾之中,这里自然作为能够规定我们的自身状态的某种力量出现。这样,由康德的感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划分出发,席勒基于对人作为感性存在体的考察,由指向认识的表象本能和自然之间的认识关系,由指向存在的自我保存本能和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分别推导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来。他试图以此来替代康德的数学和力学的崇高的分类,在这里,他同样看到了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的一种依赖性和对立性,正是这种无法割舍的人和自然之间的依赖,就构成了人的有限性的一面,也就体现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样,和康德一样,他指出,理论的崇高是想象力和无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实践的崇高则是人作为物理存在物和存在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他的这一分类实际上并没有超出康德多少,但他的这一分类的主要目的则在于通过对人的感性存在的有限性的强调中,进而说明崇高对这种有限和无限的超越。
中国大学排名 席勒指出,对于理性而言,不管是理论的崇高,还是实践的崇高,它们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对于人类而言,正是通过我们的生存和活动与自然的一种对立和冲突,才显出我们所具有的超越其中任何限制的力量,这也就是人之为人的超越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的力量。但是,这两种崇高的差别主要在感性方面表现出来。席勒指出,面对理性认识中的无限和自身存在的恐惧,都会因对立和冲突而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快感,但是,他说:"可怕的东西比无限的东西在审美观念中触动得更生动和更令人愉快,并且因而实践的崇高在感觉强度方面比理论的崇高具有大得多的优越性。"2 席勒在这里竭力强调崇高的感性基础,就是针对康德从纯粹的理性的无限和自由出发来阐发崇高,他强调的是这种基于崇高感的超越,既基于感性又以意识到我们的自由的本质为依托,是这二者的合一和超越。但是作为人的存在,感性的有限性就决定了这种超越必须是以感性为基础的,在这一方面,席勒更强调实践的崇高即康德所说的力学的崇高的基础性和优越性。席勒指出,因为可怕的对象比无限的对象可以更有力地抓住我们的感性本性,而这就使得我们的感性和超感性能力之间的差距凸现出来,相应地我们的理性的优越性和精神的内在自由就变得更突出。所以,正是通过实践的伟大,才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于自然的真正的和完全的独立性,因为,相较于理论的伟大而言,作为感性的人的存在,没有什么比关心他的存在更有力地抓住作为感性本质的人,而且无论什么依赖性都不比把自然看作支配他的存在的必然性更使他苦恼,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性,在观照实践的崇高时,他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席勒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就是人在对其有限性的体悟中,在对这种无法割舍的感性的存在中,所体悟到的真正的超越和独立的自由感。这一点,康德也讲得很明确,正因为人无法摆脱自然的有限性,才把想象力提高到体现精神能够为自己把自己规定的崇高变成可感觉的那些情况。但席勒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崇高中的对立和超越,并不是人压倒自然的优越性,这样的话人和自然还是在对立之中,有限和无限的对立依然无法得到超越,所以,这种感性超越中所产生的崇高,也即实践的崇高是在作为感性本质中人屈服于自然,但恰恰在理性本质中得到了胜利和超越。我们没有受制于自然,而是感受到了我们对于自然的独立性,感受到了人对于有限和无限的超越。单纯靠肉体的反抗而超越自然,显然不是崇高,真正的崇高还是在于人的内在自由的道德上,这样,席勒的论述也就进入了康德的论述语境。但不管如何,席勒所再三强调的就是,人作为感性存在,无法摆脱这种作为肉体的存在的限制性和感受性,他要通过感性本质去感受和体悟,因此,他本身是一自然存在而受制于自然;但同时他又不完全是肉体的存在者,他要通过理性本质去超越和摆脱自然,使自己的独立性体现出来,崇高就在于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张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