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席勒的崇高论探析(3)

2017-04-20 01:03
导读:崇高是基于感性和理性的超越,席勒指出,一方面,我们作为感性本质感到我们是依赖于对象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作为理性的本质

崇高是基于感性和理性的超越,席勒指出,一方面,我们作为感性本质感到我们是依赖于对象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作为理性的本质感到我们对于这个对象是独立的,这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没有前者,对我们的感情来说失去了可怕的东西,崇高也就不可能;但没有后者,对象仅仅表现为可怕的,我们的理性本质感觉不到我们的超越性,崇高也同样不可能。但相应的问题是,既然可怕的事物是引起崇高的感性基础,是否是完全由它来决定的崇高呢?席勒认为显然我们还要考察更多的问题。他指出,崇高是以引起我们的惊惧为基础,但内在是精神自由是绝对需要的,因为正是在这种基于可怕的隔离中,人感悟到了自己的独立性,感悟到了我们精神的自由,这样才可能引起崇高。这样,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对这种惊惧进行分析。席勒接着分析了博克和康德所认为的崇高的基础的恐惧。
席勒对于恐惧的分析完全是和"审美距离说"一致的,他指出,作为崇高的客体必须是可怕的,但不能引起真正的恐惧。恐惧使人不自由,崇高只有在自由的观照中和通过内在活动的感觉才能实现。所以,我们不是身处恐惧其中,而是要达到一种人性的提高。我们身处安全之中,心灵仅仅想象这种对立和超越,所以,恐惧只在我们的观念之中,这种引起人的不安的观念,只要它是相当生动的,它就能使我们的自我保存的本能活动起来,这种情感类似于真实的情感,它使我们真正的战栗,真正地恐惧,但我们并非真正处于恐惧,而是与这个对象游戏;但当理性参与其中时,我们因其所具有的价值而变得严肃起来,不仅仅是游戏了。席勒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距离说的直接源泉。但紧接着问题又产生了,我们从感性本质出发的自我保存的安全感中看到了崇高,那么,人面对虚无、命运和死亡这些不可逃脱的事物时,又会如何,从这里能否感受到人之为人的崇高呢?他进而便分析了这种安全感的基础,从而把他所探讨的问题引向道德和宗教的境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席勒紧接着又探讨了两种安全感的基础,进而把崇高的探讨由单纯的感性本质的探讨引向道德和宗教的分析。席勒认为,有两种安全感的基础,这就是肉体的安全感和道德的安全感。他说:"面对那种我们的肉体能力所逃避的灾祸,我们可能有外部肉体的安全感;但是,面对那种我们以自然的方式既反抗不了又躲避不开的灾祸,我们可能只能有内部的或道德的安全感。这种区别在崇高方面是特别重要的。"3 席勒在这里之所以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安全感,主要是为了将问题引向人之为人的道德和宗教在崇高中的意义,所以他认为这种区分是相当重要的。依席勒看来,这二者都是崇高观照中所必要的,但它们还是有所区别。肉体的安全感直接联系于人的感性,是人的直接的安心的基础,所以,处于肉体的安全感之中的崇高的观照对象基本上是相同的,因为肉体的安全感几乎以相同的方式走近每一个人。同时,这种肉体的安全感仅对感性有价值,对于理性它的作用是消极的。但是,问题在于人面对的不仅只是肉体所引起的恐惧和不安,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基础,但人还要面对诸如死亡、命运等不能单纯依据自己的肉体所能抗拒的东西,这时道德的安全感是必要的了,而且正因为它的出现,崇高才真正地生成了,相应地崇高的内涵也凸现出来。
这种内在的或道德的安全感,在席勒看来,虽然对于感性也是一个安心的基础,但是它却仅仅借助于理性,间接地是安心的基础。正因为我们内心的这种道德的安全感具体体现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恐惧中感悟到崇高,面对可惧的事物毫不畏惧,因为我们感到了我们的本质的坚不可摧,因为我们感到自己摆脱了超过作为自然本质的我们的它的威力。显然,从这里看出,作为一个人本主义者,席勒对人的自由和独立于自然的一面,在这里极力强调,因为人的这种面对恐惧、命运、虚无的超越,恰恰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特质,而同时也是崇高赖以产生的基础。那么,这种使得我们自由伟大和独立的道德的安全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呢?席勒认为,它是宗教的理念而不是道德理念。席勒基于对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考察,也就是说他力图要解决的是人性的分裂状态,从而使人性得到全面和完整的体现。这样,他就认为,道德因其法则要无情地遵循理性的指示,而毫不注意感性的兴趣,它和感性在价值上是对立的,但只有宗教,"却试图在理性的要求和感性的要求之间促成一种和解和协议。"4 为我们的感性提供安心的基础。这样,席勒接着就讨论了死亡、上帝等外在于我们但又使我们恐惧的事物,进而从中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面对这些无限和永恒的观念时,我们会超越而进入崇高之境。席勒认为,虽然我们在面对这些观念时,我们依然因其威力和我们的不可抵抗而感到恐惧,但我们又如何超越这种观念而获得崇高感呢?这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理性认识到不死的理念或是我们对全能全智的上帝的抵抗,而真正是由于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的自由和独立性。实质上,席勒所说的死亡、上帝等观念,也就是人所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无限。对于无限,我们不可能有肉体的安全感,因为所有的逃避或反抗是不可能的,但这时,真正起作用的则是道德的安全感,这就是我们在面对"这种无限的、不可抗拒的和无所不在的威力时不完全丧失我们的精神自由"5 。
上一篇: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