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崇高论探析(5)
2017-04-20 01:03
导读:因为这种激情的崇高产生于一种异己的痛苦的表象,虽然它也直接联系于我们的安全感,但我们产生崇高的真正来源是我们的道德自由的意识,不是借助于
因为这种激情的崇高产生于一种异己的痛苦的表象,虽然它也直接联系于我们的安全感,但我们产生崇高的真正来源是我们的道德自由的意识,不是借助于我们肉体的自由的意识,崇高才成为激情的。席勒说:"因为我们感到我们的道德自我是摆脱了这种痛苦的因果性的,感到自己是摆脱了它对我们意志规定的影响,我们的精神被提高而成为激情的崇高的。"8 所以,席勒认为,正是人的精神的伟大,道德的自由感,才决定了他内心这种超越,才使得精神得到提升而产生一种崇高感。而这种崇高感中所包含的伟大和超越的精神自由,主要指的是这种精神超越的力量,而不是现实行动的力量,实际上他这里的含义也就指的是人的心灵的超越的力量感。
事实上,对于激情的崇高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在这种对抗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道德和尊严,席勒由此认为,对激情的崇高来说,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一个痛苦的表象,以便引起适当强度的同情的情感激动;其二是反抗痛苦的表象,以便在意识中唤起内在的精神自由。只有通过前者,对象才成为激情的,只有通过后者,激情的对象才同时成为崇高的。席勒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通过痛苦的表象体现出的人和自然的对立,而相应地这种对立和痛苦则唤起了人内心的道德自由和尊严,这样一种对立和超越的内在的心灵的张力就是崇高感。由此可见,席勒的激情的崇高更注重于道德的自由感的超越的一面。
通过简单的比照可以看出,席勒把崇高的表象分为观照的和激情的,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在这两种不同的崇高中,隐含的就是崇高的生成和人的心灵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简要地作一对照,就可明确地看出这两种崇高的内在差异。观照的崇高是人在体验痛苦中超越,自然的威力并不是迫胁着人,而是激起人的自由,是在一种静观状态下人的自由的本性的体现,它更指向人和自然对立的一面;而激情的崇高则是人在反抗痛苦中超越,自然的威力裹胁着人,使人必须要借助于自己的道德的自由和理性来反抗这种裹胁,在这种对抗中,人的自由的本质得以体现出来,它直接指向精神和道德的自由和尊严。恰是这两种不同类别的崇高的表象,才构成了完整的人的心灵,人的自由和道德的尊严感在这种生命力的裹胁和反抗中得以体现,而这种动态的过程和张力,恰是崇高之源,席勒在这一点上认识是深刻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 崇高感:人性的自由实现和超越
席勒有两篇系统地论述崇高的文章,一篇写于1793年,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崇高的类型等问题;另一篇写于1796年,主要讨论了崇高感的问题。在后一篇论文中,席勒着重讨论了崇高感的真正意义所在,这就是在崇高感中,人性得以真正地自由实现和超越,心灵的完整性和自由正是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这样,他把崇高的问题和他的美学主张联系了起来,把崇高也归结到人的完善和自由实现中去。从而强调了美和崇高的一致性以及崇高中体现的人的道德尊严,这样崇高和美一道共同构成了他的人本主义美学的主要基石。系统考察他的这些思想,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席勒的思想精髓,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古典美学的光辉理论的全貌。
席勒对崇高感的探讨,完全是基于他人本主义立场的。他首先明确指出,自由和尊严是人最基本的人性,放弃了它们就等于放弃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这样,人就会有意识地反抗对自身的自由和尊严的压制和束缚,超越这种由于自然的和无限的事物对人的心灵自由的胁迫,以达到心灵的完整实现。席勒认为,这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作为自然的人掌握自然,这是现实主义的途径;一是走出自然超越与自然的对抗,这是理想主义的途径。实际上,席勒强调的是,人的存在受制于自然而显出他的有限性,但人可以通过不断地认识自然来实现超越。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理性存在,他还要受制于无限、命运、虚无等真正来自于心灵深处的裹胁,这时,他必须就要借助于自身的一种状态来超越。席勒认为,这就要借助于道德自由来实现了。席勒从人性和人的心灵的自由以及完整性的要求出发,通过和美感的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崇高感中包含的深广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