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1)(3)
2017-08-06 02:55
导读:在中青年唐代文学研究者中,陶敏、陈尚君、郁贤皓等人走的是文献考订的路子,侧重于史料与文本的梳理甄辨;罗宗强、葛晓音、赵昌平等人走的则是历
在中青年唐代文学研究者中,陶敏、陈尚君、郁贤皓等人走的是文献考订的路子,侧重于史料与文本的梳理甄辨;罗宗强、葛晓音、赵昌平等人走的则是历史文化——语言批评的路子,着意于文学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审美流程的探索。《赵昌平自选集》〔13〕作为“力五”国家雷点图书出版规划“跨世纪学人文存”之一,收入唐诗研究论文12篇。在该书“自序”中,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研究路数及对唐诗的理解:一,唐诗研究的基础:在对文本的敏锐感悟和对背景资料全面切实的掌握中,确立视角,形成个性。二,唐诗的本质与魅力:意兴是灵魂,意脉是血脉,意脉流注于物象中,使物象升华而具有意象的品格。三,唐诗演进的形态:由一定的视角出发的描述,此视角可归纳为以时代的历史文化氛围为背景,以诗人的心态为中介,以诗体的传承演变为归结的多元化的动态的视角。以上述认识为指导,作者正在撰写一部唐诗史,我们拭目以待。
从80年代起,余恕诚在与刘学锴合作进行李商隐诗文整理研究之余,潜心考察唐诗各期的风貌特征及其成因,撰写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又拓深提炼,著成《唐诗风貌》〔14〕。全书分11章:前两章以唐诗反映的内容与精神特质构成总论;三至六章分论初、盛、中、晚唐诗坛风貌;七章以政治对李杜诗的影响作为个案分析的对象;八、九两章分述唐代山水诗与边塞诗;十章论述唐代叙事诗与叙事长篇;末章从诗体角度分析各诗体之艺术风貌。该书论述严谨朴实,亦不乏源于对作品深刻独到之感悟而生发出的诗意表述。
80年代中期以后,博士生开始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在继承前辈学者实证传统的同时,他们广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思想,在治学道路、理论观念、学术取向上呈现出新的风貌。《日冕文库》就是近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撰写的12种著作构成,其共同趋向是从思潮、流派、群体出发,以历史文化的宏观视角有意识地清理文学发展的线索。其中有关唐代的两部是杜晓勤的《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和朱刚的《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15〕。前著者是“‘南北朝至初盛唐间诗歌艺术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研究课题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上编从“士庶力量之消长”和“地域文化之整合”两个角度对初盛唐诗歌发生发展的文化渊源作动态考察:下编结合南北朝诗歌向初盛唐诗歌嬗变的轨迹,分阶段分层次探讨中近古文化转型对诗歌艺术转型至深至巨的影响。该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独特的文本把握,亦不乏法细密的史实考证;与尚定《走向盛唐》〔16〕相比,选题相似而结构迥异,方法相仿而论述各异,两相参看更有助了解这一时期诗史的发展。杜晓勤在此前出版的博士论文《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17〕,从诗歌声律与文人心态角度对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艺术嬗变进行专题研究,上编为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诗形成过程之考察。下编为从“性灵摇荡”到“风骨凛然”:齐梁至盛唐间诗人文化心态及其对诗歌创作之影响,是一篇材料丰富、功力扎实的博士论文。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旨在阐述“道”与各体文学间的深刻联系,作者认为,没有“道”的宏扬,便不会有韩柳欧苏四大家的文学运动,“道”对于那段历史时期中各体文学的影响,其积极促动的方面要远远胜过消极制约的方面。由此出发,该书前五章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上阐述了四大家对“道”的内涵的不同体认,最后一章从文以载道、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三个环节,论证“道”的理性内核如何展示在各体文学创作之中。此著融理论思辨于史实开掘与论述中,在文道关系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18〕是他在任半塘门下的博士论文,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宫廷祭祀乐歌以外的全部隋唐五代长短句歌辞,是一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的较具实证风格的论著。作为“唐艺发微”工作的组成部分,该著“把词和作为其前身的隋唐燕乐曲子都看做历史的现象,因而是将其安置在隋唐五代文化史的背景上加以理解的;它以为长短句歌辞的形式特征关联于它们的传播方式,因而主要依据歌唱、吟诵、表演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探讨了它们的形式;它以为每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民众活动和作家活动相互交流的产物,因而注意从宗教、风俗等各种历史资料中勾稽出这一过程的线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关于隋唐五代
音乐文学的系统认识,而当它为此展开论述的时候,实际上,它也建立了关于隋唐五代音乐史的系统认识。”(第一章绪论)曾广开《元和诗论》〔19〕是他在程千帆、周勋初门下的博士论文,全文共分五章:一章元和时期的社会政治及影响;二章元和时期的社会风气及影响;三章元和时期的文学思想;四章元和时期的乐府诗;五章论元和体。学界曾对新乐府诗及诗化和“新乐府运动”存在与否有过争鸣,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20〕在总结这一争鸣的基础上,将“新乐府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以史为线,以论为纲,“全面探讨新乐府的渊源、兴起、发展、鼎盛到衰落的历史全过程,对其代表作家、作品的内容、风格和审美特征加以观照,作出评析,以清理来龙去脉和源流分合,认识其在中国诗史上的文学地位和学术价值,及其对中国诗歌、诗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绪论)该书以述见长,尽管某些议论尚有可商榷之处,但其资料之完备、结构之整饬以及叙述之井井有条都不乏可称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