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1)(4)
2017-08-06 02:55
导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董乃斌、程蔷伉俪,一位在古代文学室,一位在民间文学室;一位是吴世昌门下的唐代文学专家,一位是钟敬文门下的 民俗学 者兼剧作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董乃斌、程蔷伉俪,一位在古代文学室,一位在民间文学室;一位是吴世昌门下的唐代文学专家,一位是钟敬文门下的
民俗学者兼剧作家,二人合著《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21〕可谓妇唱夫随,璧合珠联。此书从民间学视角考察唐代文学,“属于历史民俗学,是对于唐代民俗的断代性研究。”导言部分高屋建瓴,揭示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视角,阐述对民俗定义、民俗内部结构和民俗文化发展辩证观的理解,辨别民俗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正论部分,以40余万字篇幅从岁时节日、都市生活、妇女习俗、士子风貌、神灵崇拜和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六个方面向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聚焦,展现给读者一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该著逐一梳理描述唐代这些纷繁多彩的民间事象,对其表现特征、生成变化和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以及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给以缜密的理论分析,不仅为唐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拓展了新领域,而且对历史民俗学的建构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同样从文
化学角度入手的是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推出、由梁超然主编的一套八册的“唐诗与中国文化丛书”:林继中《唐诗与庄园文化》、朱易安《唐诗与音乐》、陶文鹏《唐诗与绘画》、张明非《唐诗与
舞蹈》、陈飞《唐诗与科举》、毛水清《唐诗与佛教》、黄世中《唐诗与道教》和梁超然《唐诗与儒教》,选题涵盖了文化的几个主要门类。其中陈著从唐代社会政治背景入手,分析唐代科举制度的成败得失,挖掘它和唐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对唐代举子的心态、生活、信仰、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进取姿态等情状给予入木三分的剖析,不乏精彩独到的体悟。就如何将学术性与趣味性、严肃性与可读性协调融合这一方向而言,该书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与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22〕相比,陶著虽然在“题画诗”和“花鸟画与唐代咏物诗”两部分和陈著有所交叉,但其它章节则各有特色;陶著“人物画与唐诗中的人物描绘”一章,陈著“唐代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一节,分别为对方所未及,正可相互补充。从行文来看,陈著更着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心这一课题的读者不妨将二书对照参看。黄著探讨道教与唐诗的关系。前四章主要以道士和女冠诗人为对象,揭示他们诗作中的道意、道韵、道味;第五至八章主要以崇道的诗人为对象,揭示其山水诗、恋情诗、醉酒诗中的道风、道情、道趣;末章从总体上,就道教对唐诗审美的影响,分别剖析唐人道韵诗的惆怅美、傲岸美、静穆美、感伤美。此书不妨与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23〕一书相参看。林著从文人心态、诗歌创作和美学意蕴三个方面展开对唐诗与庄园文化关系的探讨,意在展示庄园文化对唐代不同时期文人心态特别是诗人心态的不同影响,并详细寻绎出唐诗创作中庄园文化的影子。最后,著者将庄园文化与唐诗的关联归结为:佛教禅宗与道家玄学思维催化下,一种诗歌美学意蕴的“韵外之致”。该著不妨与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24〕一书相参看。其它四部著作对所研究的对象也大都在占有详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横向的联系与比较,对进一步理解唐诗外在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都不无裨益。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唐代佛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陈允吉、葛兆光、张伯伟曾有不浅的实绩。除毛水清《唐诗与佛教》之外,30年来一直专攻这一方面的孙昌武教授继《唐代文学与佛教》〔25〕《佛教与中国文学》〔26〕《中国佛教文学序说》〔27〕《诗与禅》〔28〕之后,出版了《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29〕和《禅思与诗情》〔30〕。前书第六至十章占全书近半,探讨了《维摩诘经》所包含的大乘出世而不离世间的思想和观音崇拜所包含的“他力救济”信仰在唐代社会广泛深入的影响,及其与唐代雅俗文化之间的联系。后书则对唐初至两宋之交禅宗发展的历史背景、禅宗自身的演变、禅文学的发展以及禅宗对文学的影响给予“描述”,在概括性的宏观“描述”的同时,举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如王维、杜甫、白居易、寒山等,加以具体的微观“描述”。二者均堪称积学沉思而得之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