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1)(7)
2017-08-06 02:55
导读:吴承学《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89〕辨析留别与赠别的不同含义和来龙去脉,认为留别是留诗而告别,赠别是赠诗而送别,二者相对,不可混为一谈。从
吴承学《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89〕辨析留别与赠别的不同含义和来龙去脉,认为留别是留诗而告别,赠别是赠诗而送别,二者相对,不可混为一谈。从某一种特定角度着手的还有顾爱霞、高峰《唐代宫怨诗新论》〔90〕、黄依林《论唐代宫怨诗》〔91〕、张亚萍《唐代县尉诗人的创作特色初探》〔92〕、李子广《进士·诗人·县尉:唐代科举与文学丛谈》〔93〕、杨晓霭、胡大浚《陇右地域文化与唐代边塞诗》〔94〕。唐代社会有两类知识分子:翰林学士和节镇幕僚,对前者的研究岑仲勉的一系列著作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后者的研究戴伟华曾有《唐代幕府与文学》《唐方镇文职僚佐考》〔95〕,此后的《唐方镇僚佐职掌考释》〔96〕一文在严耕望《唐方镇使府僚佐考》〔97〕的基础上,察补阙遗、匡正误失,为进一步研究这一课题奠定了基础。考证之作还有吴在庆《唐五代作家生卒年考》〔98〕等。在浙江召开的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中,有12篇文章探讨浙东山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胡大浚《唐诗中的丝绸之旅》、钱茂竹《试论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吕洪年《情思何所寄,山川一缕魂:唐诗之路山水传说的审美价值》、郁贤皓《唐代诗人与剡中风光》、肖瑞峰《浙东唐诗之路与日本平安朝汉诗》、于景祥《谢灵运与唐代几个时期的诗人对浙江山水的不同反映》、姜光斗《论唐代浙东的僧诗》、阎琦《李白三至越中考索》、竺岳兵《〈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剡西:唐诗之路》《新昌三绝介绍》、周寅宾《论方千的浙江山水诗》。〔99〕。
唐人七绝中,今昔之感的抒发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叶华《一个常见的主题,奇妙纷呈的表现:唐人七绝中今昔之感表现方法举隅》〔100〕从景物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形象的描绘和语言的运用四个方面加以举例分析,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展现出唐人七绝的艺术风貌和成就。张国庆《近体诗声律结构体现的美学精神》〔101〕则从总体上分析唐诗各体式共有的声律结构特点中蕴含的和谐精神。文章认为,近体诗声律结构体现着以差异、对立为前提,要求诸差异和对立因素在对立联结、融合互渗、互济互泄、转化生成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美学精神,其表现手段就是通过平与仄的高低、升降、长短来实现。近体诗的声律结构注重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具有某种循环论的性质。在组联成诗方面,近体诗选择了粘式结构作为唯一的构律规则,这种粘式结构有三个特点:1.部分保留了齐梁声律理论与实践立足于语音声调之“异”以求和谐的特点;2.在局部,亦即上下两联之间增添粘合关系,部分打破了轻重悉异的原则,但却在更大范围内达到了“以他平他”的效果,全诗声律遂在整体上达到和谐。3.粘式结构形成的正是一个变化丰富、秩序严整、首尾相应、密合无间的。从诗体入手的还有史创新《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新探》〔102〕、王志民《唐代七言古诗论略》〔10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陈铁民《略论闻一多唐诗研究的启示》归纳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唐诗大系》中体现出来的唐诗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认为闻一多考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有四种基本方法:1.从史传、碑志、书序、野史笔记等著述中广搜所考对象的生平资料,并参验本人的诗文等,以定其正误;2.利用所考对象留存的诗文进行考证,探取作者的生平行事;3.从与同时代人的交往来考察;4.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从多方面取得证据。张锡厚《敦煌诗歌论稿》分为敦煌文学简况和敦煌诗歌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两部分,前一部分将敦煌遗书中的唐五代诗歌划分为流传在敦煌地区的中原诗歌和在敦煌地区创作并流行的诗歌两类,分别加以细致的分析,后一部分部结敦煌诗歌在反映社会变革、历史事件、山川名胜、佛教文化、民间世俗五个方面内容的思想艺术价值。〔104〕周勋初《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105〕是其继《叙〈全唐诗〉成书经过》〔106〕和《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107〕之后,又一篇《全唐诗》研究的长文。它分为当代反响、《全唐诗》改编工作的酝酿时期、十年动乱后唐诗研究领域中的新气象、篡辑《全唐五代诗》的必要性四部分,不啻一篇《全唐诗》研究的小史。1956年湖南长沙窑的发现使我们见到了53首不见于《全唐诗》的佚诗,其中五言诗48首、七言诗5首。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周世荣公布了其研究成果《长沙窑唐诗录存》和《唐五代长沙窑瓷器题诗概说》。陈尚君亦撰《长沙窑唐诗书后》,分析阐述这一发现对《全唐诗》辑佚的价值。〔108〕其它有关唐诗学研究的论文还有黄炳辉《唐诗学的历史回顾和走向预测》〔109〕、纪永贵、何家荣《唐诗整合研究方法初探》〔110〕、曹之《宋代整理唐集考略》〔111〕、罗时进《清编〈全唐诗〉与重编〈全唐五代诗〉》〔11 2〕、黄震云《新发现的唐诗叙录》〔1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