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肇始的语言考察(1)(2)
2017-08-07 02:58
导读:汉代散体大赋也引入了山水,罗列了大量的山水自然景物,对于外物的把握,张扬而铺陈,追求的是一种博大繁富的文风,其中不乏追求形似的描绘。正如
汉代散体大赋也引入了山水,罗列了大量的山水自然景物,对于外物的把握,张扬而铺陈,追求的是一种博大繁富的文风,其中不乏追求形似的描绘。正如张衡《西京赋》所云,“植物斯生,动物斯止……伯益不能名,隶首不能记,林麓之饶,于何不有”。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对云梦的夸饰,就很具体,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峍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罷池陂陀,下属江河”,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巨石白沙。”枚乘《七发》中对龙门之桐的形容,使用了大量的修饰语,“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张国风将为描写而描写,以摹仿为美的汉大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描写高潮[1]125。汉大赋描写的对象包罗万象,既有现实中的实际名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据说名物,更有赋家荒诞的虚拟、幻想名物和场景。从再现的要求出发,汉赋大力的发展了状物的技巧,伴随着这种技巧的进步,是一系列的偏于形式美的产品:丰瞻华美的词藻,词句的对偶,音节的和谐。
与汉大赋的总体特点一致,其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取得了一些突破。首先是描写技巧的提高,其中主要的突出的表现是形容词以及名词性修饰语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如以上举例所提及的“盘纡岪郁”、“隆崇峍崒”、“岑崟参差”、“交错纠纷”等。用修饰语来状物,能较为细致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其次,由于汉大赋鸿篇巨制的体制要求文章安排得有条不紊,这样,其中的山川景物描写也突出了方位感和层次感。另外,汉大赋搜罗钩稽了大量的山水景物名称,以及大量的丰腴华美的形容山水景物的词藻,以语言横向的硬性膨胀扩大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张力。汉大赋相对于《诗经》、《楚辞》来说,其中的山水描写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汉大赋铺张扬厉地极力状物存在不足之处。从总体上来说,汉赋对于自然物的表现还只是一种夸诞的、表面的、粗略的表现,而缺乏明晰的、深邃的、精致的刻画形容。可以这样说,汉赋繁富宏大的状物,还停留在对物的横向的张扬上,但对于正蹒跚学步的山水景物描写来说,它的启发和引导意义是巨大的。
中国大学排名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诗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它虽然只是个体诗人的偶然即兴之作,而且由于曹操将豪放之情融入沧海惊涛骇浪之中,其旨趣韵味与晋南朝的山水诗清空灵秀的发展方向格格不入。但它终究提示给了诗人山水可以完整的构成诗歌的信息。曹植、曹丕各有一首山水诗,可以说是对这种信息的回应。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 刚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
伦理学批评的新视角
不和谐生命
音乐流程的中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