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重合的意义(1)

2017-08-07 02:5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重合的意义(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尤其是对女性读
[摘 要]《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尤其是对女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泛传播,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晚明的剧坛上突然兴起了一股“冯小青热”,出现了多部以小青为题材的剧作,以晚明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可以看出,《牡丹亭》对小青题材的影响不单表现在对小青形象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情节的构置上,乃至人物的安排上。   [关键词]《牡丹亭》;小青;《春波影》;《疗妒羹》;《风流院》
  
  一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旨是写“情”与“理”的冲突。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生,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耶!”《牡丹亭》要以它所肯定和歌颂的“至情”去战胜虚伪的“理”,杜丽娘正是这种“情”的化身。杜丽娘对至情的呼唤,为情而死生的离奇经历,震撼人心。
  《牡丹亭》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吕天成在《曲品》中把《牡丹亭》列为“上上品”,他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张岱评论说:“汤海若初作《紫钗》,尚多痕迹。及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清人吴仪一认为“元曲传者无不工,而独推《西厢记》为第一;明曲有工有不工,《牡丹亭》自在无双之目矣,”诸如此类的评论,不可枚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但是,也许汤显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引起的巨大震荡,可能是远远超过男性读者的。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当时的评论家几乎都对《牡丹亭》进行了评论,而男性读者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评论,要么是阐释情与理的关系,要么是对作品的文辞、音律、才情和本色等问题进行技术性的评价。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评价是和男性读者迥乎不同的,她们是从感性出发的,她们借《牡丹亭》的故事和杜丽娘的形象,抒发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明以来,在文教兴盛的江南一带,女子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女子的识字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当时印刷术的兴盛,又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随着书籍传播的日益方便,女性的阅读数量也就大大增加了。阅读对于女性,特别是上层(士大夫家庭)女性来说不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更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牡丹亭》问世伊始,便出现了评点本,明清两代现知的文人评点本有茅暎评本、王思仁评本、杨葆光的手评本、沈际飞评本,另外还有闺阁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即吴吴山三妇评本和《才子牡丹亭》评本。据谭帆统计,明清两代《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有俞二娘、冯小青、叶小鸾、黄淑素、浦映渌、陈同、谈则、钱宜、林以宁、顾姒、冯娴、李淑、洪之则、程琼、林陈氏、程黛香等16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不少还难以称为批评者”,但由于女性批评的稀少,所以“这已经是戏曲批评史上颇为珍贵的史料了”。从当时的记载来看,痴迷于《牡丹亭》阅读的女性不在少数,可以想象绝大多数的女性读者并没有留下评点的文字,她们只是默默地体味着《牡丹亭》所描绘的让她们心驰神往的亦真亦幻的世界。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女性读者,仅从现存的评点本来看,她们显然更注重的是对“情”的阐扬,杜丽娘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在女性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共鸣。女性读者身为女性,不由自主地会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女主人公身上,她们对杜丽娘的深刻理解是男性读者难以企及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如此多的关于女性阅读《牡丹亭》后因身同感受而悲伤自怜的故事。相传,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伤感而死,汤显祖还写了诗来悼念她,杭州的女演员商小玲,因婚姻不能自主,一直倍感压抑,一日她在演《寻梦》这一折时,心有所感而当场死于舞台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写林黛玉听了悠扬婉转的《牡丹亭》曲词后,竟“心动神摇”,“如痴如醉”,“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可见,杜丽娘的形象是有着强大的艺术概括力的,在她身上既浓缩了当时女性的感受,也寄托着众多女性的期盼。
上一篇:试论中国古代易代小说之流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