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邦大旱》札记(1)(2)
2017-08-07 06:06
导读:,从‘示’无疑。被隶作‘见’的部分,就形而言自然也有道理,但读‘视也’,文辞不通。我们以为此字应当分析为从示、鬼声,即‘鬼’之异文。一是
,从‘示’无疑。被隶作‘见’的部分,就形而言自然也有道理,但读‘视也’,文辞不通。我们以为此字应当分析为从示、鬼声,即‘鬼’之异文。一是‘视’字在郭店、上海楚简中均从目从人作,与‘见’之别在‘人’之腿部的弯曲与否,这已是大家的共识,尚未见从“示”的“视”。二是此字的写法与郭店简《老子》乙之‘畏’作
,本书《民之父母》中的‘威’作
‘,构形非常接近,不同之处在于一作鬼头,一作目。其实古字中“目”写作“田”伺空见惯,本书之‘胃’多次出现,或作
,或作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处所谓的‘视’,与《民之父母》的‘威’和《老子》乙篇的‘畏’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和用法。《陈方簋》‘恭盟鬼神’,之‘鬼’也从示、鬼声,故可将此字读作‘鬼’。”[8]依照黄先生的分析,此字释为“鬼”,在形体上应可讲通。
在将此字释为“鬼”之后,相关句读也连带有了调整的可能。即原来断读的“事”、“鬼”二字当连读。事鬼,即奉事鬼神。《论语·先进》记:“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既为“事鬼”一读提供了传世典籍方面的辞例,同时也表明“事鬼”的“鬼”可以兼赅鬼神。至于全句的句读,则似有两种选择。一作“庶民知说之事鬼也”,一作“庶民知说之,事鬼也”。在后一种场合,事鬼是孔子对“说”的含义的判断。而在前一种场合,事鬼是民众的知识。由于随后说“不知刑与德”,与“知”如何相对,似以前一种选择为好。
其欲雨又甚于我,又必待吾命乎
4、5号简所记子赣之言原释文作:“夫山,石以为膚,木以为民,如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何)必寺(恃)乎名乎?夫川,水以为膚,鱼以为民,如天不雨,水将涸,鱼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何)必寺(恃)乎名乎?”原注释于“石欲焦,木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说:“此言天久不雨,山石将因日炙而焦,树木将干枯而死,山本欲施雨之需,更甚于人世。‘其’,指山石神格化。本简中二‘或’字前者读作本义字,后者读作‘何’。‘或’、‘何’同声纽,‘或’古韵在职部,‘何’在歌部,属旁对转,音近通假。”又于“寺虍(从壬)名”说:“读为‘恃乎名’,辞意指山川之神恃名傲世,不欲施雨。《逸周书·武纪解》:‘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