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1)(2)

2017-08-09 05:26
导读:蔡尔康(1852-1922),字紫绂、芝绂,号缕馨仙史、铸铁生、铸铁庵主等。上海人,出生于嘉定南翔。他自幼邃于经古词章,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然因乡

  蔡尔康(1852-1922),字紫绂、芝绂,号缕馨仙史、铸铁生、铸铁庵主等。上海人,出生于嘉定南翔。他自幼邃于经古词章,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然因乡试屡败,失望之余投身报界。1892年,蔡尔康经人推荐,出任广学会总干事李提摩太的记室,佐理“译书之役”。1893年底,经李提摩太的“推毂殷拳,贻书介绍”,蔡尔康在中西书院结识了刚由美返华的林乐知。由于此时负责《万国公报》笔政的沈毓桂已届九龄,极想辞去《万国公报》的主笔之职,故而在林乐知面前极力“盛称”蔡尔康。于是,自1894年2月开始,蔡尔康入主《万国公报》馆,接替沈毓桂出任《万国公报》笔政,直至1901年底。在历时八年之久的编辑生涯中,蔡尔康协助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人共编辑《万国公报》95册。期间,由他笔录,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口述,合作译撰了大量有关中西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章,竭力宣传保清朝、抵外侮、亲英美、倡维新的主张,由此对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维新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
  任廷旭,江苏吴江人。早年“专攻举业”,1878年“考授岁贡”,就职吏部,以训导选用。1881年应唐景星之邀,赴沪襄办轮船招商局事宜,“因得问字于特赏五品衔美国进士林君乐知”。1889年奉父命在沪创办养正学堂,“课授中英两学”。1892年因出使大臣崔国因的奏请,被“招致出洋”,但因授例请给川装,“致忤宪意”,被遣回国,回国后,他“杜门养疴,著述自娱”,后在林乐知及李提摩太的邀请下,佐理二人“译书事宜”,并于1900年进入《万国公报》馆,“得随蔡芝绂征君之后,结文字缘”。在出任《万国公报》的华人编辑期间,他协助林乐知等人翻译了《保华全书》、《俄国政俗通考》等书,尤其是《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一书皆出其一人之手。与此同时,他还协助林乐知等人合撰了一批“以学辅教”、“以政论教”的文章,极力宣扬“基督教为格致之源”、“基督教为国政之本”。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范棉,字子美,号丽诲,江苏吴县人。6岁就傅,13岁入学为生员,21岁在家担任塾师,于经史、哲学及诗词均有一定的修养。30岁后,他痛感国势之日陵,又对儒学的治国功效产生怀疑,从而显兴趣于西学新知。1902年,他应林乐知之邀,承乏《万国公报》的“华文记者”,“欲藉《公报》尽一己之义务”,直至1907年12月,成为林乐知晚年的得力助手和后期《万国公报》的主要撰稿人。
  除上述四人外,还有两位华人知识分子曾出任过《万国公报》的编辑,一为董明甫,一为袁康。
  董明甫,字觉之,江苏南京人,儒生。他于1874年开始协助林乐知办理《万国公报》,直至1880年4月23日病逝,前后达六年之久。在此期间,其主要职责是对林乐知发表在《万国公报》上的文章加以润色和笔述。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董明甫生病期间,林乐知连载于《万国公报》的《环游地球略述》一文,中间有几次延期登载。
  至于袁康,具体情况不详。从现有材料看,其名从复刊后《万国公报》第1册开始出现。照此加以推断,袁康是在1889年2月进入《万国公报》馆充当华人编辑的。其主要职责在于与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人合作,译述各西方国家的消息,间或为一些传教士发表在《万国公报》上的文章加以润色。
  上述六名华人编辑的国学根柢都较为深厚。沈毓桂“学究中西,覃精坟典”,被时人誉之为一代“耆儒”。蔡尔康“三岁而识字,十岁而读群经,弦诵一堂”,及至“髻年人泮”后,又“岁科十试优等”,还曾“古学两冠通群。学宪黄创立南菁书院,调考骈散体文,拟以古人范蔚宗、近人曾宾谷,取列通省超等第二名,留院肄业。学宪王按试松江,奖以‘名士风流,此才谁与抗手’,许食廪饩。学师宣考以‘倜傥有为,学问淹博’举报优行”。任廷旭也“幼习儒书”,专攻举业,1872年,“学宪江夏彭公奖以‘古调独弹’,拔置例首,补廪膳生”。范祎“幼而读书,嗜诗古文辞之学。年十七八,得宋人之所作而研究之,为性理之学。二十以后,得汉唐人及近世诸先辈说经之所作而研究之,又为考据故训之学”。总之,较为深厚的国学根基,使这批华人编辑对中国传统的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而这种文化储备,又为他们协助林乐知办理《万国公报》,出任《万国公报》的华文笔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