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初定金川战争钩沉(1)
2017-08-09 05:4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乾隆初定金川战争钩沉(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战争对清朝政府和嘉绒
摘要: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战争对清朝政府和嘉绒藏族地区都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 。本文欲利用史料仅对第一次金川战争还以 历史 原貌。
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战争被自誉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视为其“十全武功”之一,在清朝历史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此,作者只是欲利用所读史料,仅对第一次金川之役进行历史事件的还原,并无意对战争作任何评价。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四川西北部地区,明清以来,先后分设土司,令其各守疆界,互相牵制,以为羁縻,并借以捍卫边圉。正因为土司众多,彼此之间,常常因为承袭土职,或疆界纠纷而发生械斗、仇杀事件。金川地区在隋朝时开始设置金川县,唐朝设置羁縻金川州,元朝时属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明代册封颶拉(小金川之藏语音译)土司为金川寺演化禅师,隶属杂谷安抚司,清初沿袭明朝旧制,照例颁授印信。雍正元年(1723年),因金川土司率兵随清朝官兵征剿羊峒部有功,更为了削弱颶拉势力,另授促浸(大金川之藏语音译)土司为大金川安抚司,习惯上称颶拉为小金川。于是,有了大、小金川之别。大、小金川接受清朝政府的册封后,经常打着朝廷的名号,恃强凌弱,势力日益强大,使边境不得安宁。乾隆皇帝以大、小金川近接成都,远连卫藏,是内地联系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桥梁和咽喉。其长期蚕食邻封,不安住牧,一方面打破了川西北地区各土司的均势,另一方面更是威胁到内地的安全。为了边境永保太平,乾隆皇帝决定兴师进剿,乃有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细以联姻之计,囚禁小金川土司泽旺,夺其印信。十二年(1747年),又攻打其西南部的革布什咱土司(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及其南部的明正土司(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四川巡抚纪山以大金川“小丑跳梁”相责,一面奏闻请旨,一面派兵弹压,却遭到大金川土司的伏击而宣告失败。川陕总督庆复奏请用“以番治番”之法,暗令小金川、革布什咱、巴旺等与大金川相邻的土司发兵协助,对大金川进行围攻,屡试无效。乾隆帝决计惩创大金川,调云贵总督、征苗良将张广泗补授川陕总督,谕令“以治苗之法治蛮”,务令“铲除根株,永靖边圉”。张广泗调集三万余众,从西、南两路,兵分七路进攻弹丸之地大金川。第一次金川之役开始。自乾隆十二年三月至十四年(1749年)正月,历时近三年,先后调集东三省、京、陕、甘、两湖、云、贵、川等省兵力,共计八万余众,耗银千余万两,最后,以岳钟琪率数十轻骑深入土司官寨,受金川土司色勒奔细的顶礼叩拜而和平解决,金川初定。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从整个战役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庆复、纪山在四川总督、巡抚任内对金川采取的“以番治番”政策;第二阶段是乾隆帝派张广泗、讷亲统兵进剿金川;第三阶段是乾隆帝派傅恒、岳钟琪领兵平定金川。
一
与大小金川接壤的有杂谷、瓦寺、沃日、木坪、明正、革布什咱、巴底、巴旺、绰斯甲布等土司。这些地区山高水深、山多地少、气候严寒多雨雪,只出产青稞、荞麦等,生活在此的藏民人口仅数万,且生活条件艰苦。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土司之间常常互相攻杀。乾隆二年(1737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霸占革布什咱土司的辖地,双方即纠众格斗。乾隆四年(1739年)七月,杂谷、棱磨、沃日等土司又三次攻劫小金川;同时,大金川也三次发兵攻打革布什咱。为此,川陕总督鄂弥达上奏称:“土司性嗜报复,若不慑以兵威,愈无忌惮”,要求“勒兵化诲”。乾隆皇帝在其奏疏上批道:“卿其相机料理。总之,待此等人,不可不使之畏天朝兵威,亦不可但以兵威压服,而不修德化也”。这反映了乾隆皇帝并没有将维护地方稳定和安宁的职责单纯的寄托在“兵威”之上,而是希望以“修德”化之,即是用较温和的手段,从
政治 上来感化藏族上层。这显然是较为明智和符合时宜的,他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地方官员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彭陟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