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3)
2013-08-09 01:05
导读:。这一工程覆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流域,几乎占了全省国土的大部。这一工程通过在"五河"的中上游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实施开发等
。这一工程覆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流域,几乎占了全省国土的大部。这一工程通过在"五河"的中上游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实施开发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的生态。目前,全省已基本消灭了宜林的荒山,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9.7%。水土严重流失的现象得到了基本的遏制。这一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在运用传统技术的同时,还运用了诸如遥感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同时该项工程将山、江、湖的治理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该项工程与一般传统的兴建农田设施具有很大的区别,即它已包含了一定的现代技术因素。チ碛辛礁鐾怀龅某删褪堑奶跫和通讯条件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江西在"八·五"、"九·五"期间,加强了对交通和通讯的力度,交通和通讯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等级公路由1980年的12096公里增至2000年的26448公里,增加一倍多,已覆盖县、乡两级,全省已形成了等级公路的交通网络。乡与村之间大多也由等级公路或等外级公路连接,通汽车的村已占行政村总数的94.9%(3)。电话已在全省范围内普及。截至2000年末,乡(镇)一级已全部通电话,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到91.2%,11.8万农户装了电话(4),不少农户已使用手机或BP机。
农村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为强化农业生产者与之间的联系,改变农村的封闭状态,发展农业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交通和通讯是实现对传统农业改造的首要条件,或者说,假如没有现代的交通和通讯,就不可能有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2) 具有现代生物技术特征的良种的普遍推广ト省已经形成了省、地、县、乡四级良种推广体系,使本省自己培育和引进的良种能及时在全省推广应用。由于良种大多是在严格的环境下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围绕着高产或优质、抗逆性强等特性培育的,因此,良种的普遍推广,对于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良种技术的推广具有低、收效高的特点,因而成为这阶段中对传统农业改造的主要方面,也是这一阶段中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杂交水稻的广泛推广。据,自1976年至1992年的16年中,江西累计种植杂交水稻2亿亩,增产粮食150亿公斤,亩均增长75公斤以上(5)。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 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阶段,由于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手段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主要拥有量情况看,1980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机1906台,小型手扶拖拉机55310台,2000年分别增至22725台和78634台,分别增长14.74%和42.17%;机耕面积由1980年的1028万亩增至2000年的1544万亩,机耕面积占耕田面积的比重由28.6%增至53.2%;排灌机械1980年为123063台,2000年增至253881台,增长106.30%,有效灌溉面积占耕田总面积的比重从1980年的69.70%增至2000年的84.50%,增加14.80%。
从用电情况看,1980年亩均用电14.5度,2000年增至100度,增长589.66%。排灌、农产品的加工及生活照明等大多已使用。
从使用化学物质情况看,1980年亩均使用化肥103.2斤(实物量),2000年为102.0斤,大致相当。(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未按折纯量计算,故有不可比因素。由于80年代相当数量的化肥由小化肥厂生产,折纯率相对较低,故实际的情况可能是,2000年的折纯量高于1980年的折纯量。)农的使用情况是1980年为亩均2.3公斤,2000年为亩均1.5公斤。此外,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即塑料薄膜自7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从而诞生了农业中的覆盖技术和温室技术,为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生产反季节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是这一阶段传统农业改造中生产手段的一次重要革新,它标志着人类有可能用较低的成本,在局部的范围内,通过创造农业的人工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过程按照人类的预定目标进行,而不是完全服从于自然的意旨。
(4) 在农业组织形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和创新
从1979年春开始,人民公社制度逐渐为一种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替代,农业的集体经营制度为家庭经营制度替代。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即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转为家庭经营,实际上是土地在所有权集体名义下的土地使用权的私有化。家庭经营虽然是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但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经营因土地使用权由公有化转向私有化而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成为上世纪80年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但随着由改革开放促成的包括农业在内的市场化的推进,家庭经营日益暴露出其与市场之间的不适应。这集中表现在农户信息不灵、决策失误多,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等方面。于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公司+农户"和"合作组织+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组织形式的本质是产、加、销和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目前大致有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型一体化和以供销为特征的松散型一体化。近年在土地"反租倒包"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大多属于紧密型一体化。无论是紧密型的一体化,还是松散型的一体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在获取信息、规模不经济及应用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因而这种组织形式,尤其是紧密型的一体化,更能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农业的发展。江西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所发展,但总体上说,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少,紧密型的更少,绝大多数农户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现有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规模小,且经营得好的不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稳定性差,一些组织常因经营状况不良而离散。
(5) 绿色农业初兴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中农药、化肥、激素残留对人类健康危害的逐渐认识,人们开始对这种受污染的农产品采取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同时,中盛行的绿色壁垒,也迫使一些外贸生产企业(或农户)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这样,绿色农业或绿色产品开始在一些外贸出口基地和大城市蔬菜基地或养殖基地兴起。就全省而言,绿色农业或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少数产品的小规模的生产阶段。婺源大彰山有机茶,产品行销欧盟,已成为著名的绿色品牌,南昌市也正在试验生产无公害蔬菜。就大宗作物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障碍,如少用化肥后,有机肥的代替以及相应的来源问题,农药在不用或少用后,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运用传统的方法,如传统的农家积肥方式、传统的治虫、生物治虫方式之外,还需要在技术上有大的突破,如使农药变得低毒长效,培育具有更高抗逆性能的作物等。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我们对江西传统农业改造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简要的阐述。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江西传统农业经过50年的改造,尤其是后20年的改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传统农业的显著特征,比如2000年百户拥有的汽车仅0.82辆、大中型拖拉机仅0.49辆、小型和手扶拖拉机仅2.12辆、机动脱粒机仅8.07辆,而役畜为49.67头,可见,仍以和畜力为主要动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江西的传统农业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农业,而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因素的传统农业,所以这里所说的江西传统农业的改造,实际上指的是传统农业改造深化的问题。
2、 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目标3、 江西传统农业改造的目标,亦即江西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无限的。现代化发展的无限性是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性,而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性已是无需证明的定理。因此,谁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