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6)
2013-08-09 01:05
导读:织的领导人员的面目出现。 由于宗族具有较大的内聚力、协同力,因此,基层组织的宗族化倾向,有可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也有可能是
织的领导人员的面目出现。
由于宗族具有较大的内聚力、协同力,因此,基层组织的宗族化倾向,有可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也有可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消极因素。当宗族的领袖人物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革新精神的时候,宗族可能成为传统改造的一种推动力量;反之,则可能成为传统农业改造的一种阻碍的力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宗族是从本宗族利益,特别是以居于领导层次的少数血缘关系较近的家族利益为至上的一种组织,具有封建性、保守性和狭隘性,因而,它更多的可能是成为传统农业改造的一种消极的因素。ピ谂┐遄谧迨屏Ω椿畹耐时,农村的宗教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目前江西的宗教主要是耶苏教。耶苏教就其劝善的教义来说,其对于一个的构架,不无积极意义。但同样地,宗教也既可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又可能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当宗教领袖人物与社会改革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时,宗教可能成为传统农业改造的一种有利因素;反之,则可能成为一种消极的因素。由于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其活动的范围广,因此,它比宗族势力具有更大影响力。
宗族、宗教作为两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我们的任务是尽量地利用两者的积极面,尽量地克制两者的消极面。
注释:
(1)美国学家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值,甚至是负值,他由此进一步认为,农业中存在着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则认为传统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率不可能是零值。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体验,由于农业中劳动投入的领域和方式是复杂和多样化的,经验会告诉一个农民,在什么时候、什么下、以什么方式增加劳动的投入量是最有利作物生长,有利增加产量。因此,零值或负值是不可能存在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参见陈文华等:《江西通史》第930-93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4)《江西年鉴》2001。
(5)资料来源:李国强等:《当代江西五十年》,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6)根据我国入世承诺,至2004年,农产品平均关税由21.2%下降至17%,其中配额内的关税为1-10%;2002年粮食配额为1830.8万吨;2006年取消配额,将进一步开放。
(7)按全省种植业劳动力计算,不包括非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
(8)按每户3.03个劳动力推算。
(9)按劳均占有耕田和粮食单产两个因素计算。所以这里的劳均粮食产出水平指的并非是实
际产出,而是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实际生产能力。
(10)如以每年减少50万计算(等于每年建一个大城市),大约需要32年。
(11)参见《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2)《江西省实施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江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