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改造——以江西为视角的分析(5)
2013-08-09 01:05
导读:肉眼观察到的是,中的一些池塘、小河到处飘浮白色垃圾,河水变黑、变臭,原先依靠这些池塘、小河作为饮用水源的村民失去饮用水供给。截至2000年末
肉眼观察到的是,中的一些池塘、小河到处飘浮白色垃圾,河水变黑、变臭,原先依靠这些池塘、小河作为饮用水源的村民失去饮用水供给。截至2000年末,全省农村饮水困难的有近1000万人,牲畜近560万头。目前"五河"的干流段的水质虽然尚可,但也不应忽视。据有关部门检测,"五河"及支流枯水季节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占56.35%,符合
渔业标准的占86.8%,符合灌溉标准的占98.3%,严重污染的占1.7%。而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十分严重,受德兴铜矿污染的乐安河一度成为鱼蟹灭绝的死水(12)。ピ谖颐翘致劢西生态现状的同时,我们还不能不注意到,江西目前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今后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发展过程中自身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今后传统农业的改造有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的约束。
4、 投入约束
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需要相应的资本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从政府和农户近几年的投入来看,显得明显不足。
从政府投入看,江西1996-2000年支农支出总额为146.31亿元,平均每年约29.26亿元。5年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3.6%、13.1%、17.5%、18.7%、17.4%。后三年比重有较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灾之后加大了以防洪工程为主的设施建设,这部分中相当部分是中央投资。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占财政支农总支出的比重看,1996-2000年分别为5.42%、5.03%、4.73%、3.92%、3.47%,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农户投入看,江西1996-2000年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支出35.45元;5年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1.1%、1.5%、1.3%和1.9%。2000年平均每户拥有的生产性原值2695.23元。无论从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占支出的比重,还是从目前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绝对拥有量看,都是非常低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由于江西总量小,资产运行质量不高,今后几年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收的幅度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加上其它方面要求增加财政支援的压力很重,所以财政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也将是有限的。中央财政随着以防洪为主的各项
水利工程的峻工,对江西支持的力度也将减弱。农户由于大多数尚处于温饱阶段,少数还没有脱贫,加上今后面对严峻的形势,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故今后几年农民大幅度增加对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也是不现实的。这也就是说,江西传统农业的改造,面对的是一个资本投入紧缺的环境。5、 氛围的约束
文化氛围是一种非制度性的支配和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共同认知。它包括传统、习惯、观念等。文化氛围通常具有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即一个地区一经形成某种文化氛围,就可能稳固地延续。上江西由于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又相对较好,人们获取生存资料相对容易等原因,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自给自足特征的封闭和保守的文化。近代虽有九江开放之机缘,但当时九江并未发展起有规模的近代工业,且当时开放的影响仅限于九江一隅,对省内其它区域的影响有限。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交通的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向农村的渗透,接受学校平均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向外流动等,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并且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对旧的文化进行冲撞。但到目前为止,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并没有完全消退,千百年从祖辈那里延续下来的习惯、思想、观念等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仍然悄无声息地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1) 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
江西不少地区的农民,甚至一部分乡村干部,在谈到发展问题时,他们总喜欢与过去比,与邻村、邻乡比,认为他们那里是最好的,山好、水好、地好,他们不知道或很少知道中国的东部世界、海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精彩的变化;他们习惯于用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技术、甚至父辈遗留下来的工具,常年不变地种植他们早已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的作物,粮--猪结构成为最主要、最稳固的结构;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地学习他们原先不熟悉的方式或方法,进而去取代他们已经熟悉的方式和方法,除非别人已经取得了非常的成功,他们才有可能摹仿着去做;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裕,甚至是非常艰难,但他们并无怨言,也无憧憬,他们认为,千百年来农村就是这样,饱餐三顿白米饭就是好生活。这种自满和忍耐,从学的角度看,也许是一种积极的因素,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它对于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是有用的。但对于改造传统农业这样一种需要创新的改革来说,是一种消极的力量。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2) 小富即安,缺乏现代商业意识
80年代初,在实行改革开放,政府
放松了对农民的职业限制和投资限制之后,一部分具有商业意识或社会关系的农民进入商业、工业以其它非粮食种植或非农业的领域,开始了中国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性的生产。在当时短缺的市场环境中,这部分农民成为农村首先富裕起来的人。这部分人后来大致分化为两种,一种通过再投资、再扩张成为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成为农村现代的中产阶级,这是极少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具备的竞争的意识、冒险的意识、做大的意识,他们小富即安,满足于现有传统的小规模生产;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做大商人、大实业家,而是一个能盖几间新房、娶媳妇的有脸面的村民。在90年代初,在经济总量开始转入过剩之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的小规模生产,大多退出了市场,他们本人也退回到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之中。至于大多数老实巴交的农民就不曾尝试过非农业这一真正具有商品特性的生产,他们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
江西农民缺乏现代商业意识有它的自然基础。江西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山区种稻靠自流水,几乎不用人工灌溉,种粮的低。加上人均耕田较多(解放初人口才1500万),广种薄收就能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故农民不会轻易地离开土地,去寻找农业以外的谋生手段。
江西农民缺乏现代商业意识,还有历史渊源。明清时期,江西曾兴起过著名的"江右商邦",其行商足迹遍及长江中游地区,当时有所谓"无江西人不成市"之说,想见商邦当时是如何鼎盛。但行商者大多是流民,他们资本小,文化水平低,是迫于生计才从事卖买,故多少有点半心半意。一旦积了点钱财就修祠堂、置族地,或守候父母,不愿远游。在他们看来,经商买卖并非正道、正业,读书入仕才是最高尚的。故江西历史上文人多、做官的多,但少有大商人。因此,今天江西农民缺乏现代商业意识,不能不说与这种深厚历史传统有关。这种传统今后还会或隐或现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一种阻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 宗族、宗教意识的复活
解放后在中国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不仅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而且对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着密切联系的宗族制度和宗族势力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宗族势力一度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劳动由过去的生产队或生产小组的集中劳动转为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劳动,原先那种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层级控制随之弱化,加上后来一些有能力和影响力的村干部外出打工,以及一些贫困村因支付村干部补贴发生困难,干部工作消极等原因,使一些村级党的支部和自治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大大削弱。在这种原有的权威严重削弱,甚至发生空缺的情况下,另一种权威,即宗族权威随之形成,这在一些"大姓"的村更是如此。目前,在江西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大姓中的长者事实上已成为农村基层的领袖人物,他们或通过控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影响或左右农村的基层组织,或者直接进入农村基层组织,以农村基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