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

2013-10-13 01:04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在采集时代,原始人靠采集野生植物的芽
   在采集时代,原始人靠采集野生植物的芽叶、果实或地下根茎为生,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人们逐渐掌握了这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在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趋于恶化的情况下,开始模仿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尝试种植,逐渐将野生植物变为栽培作物,成为真正的农作物,也就正式产生。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这就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目前考古发现的农作物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主要是粮食作物,其次是瓜果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多为炭化籽粒,瓜果蔬菜多为果核和籽粒,也有少量保存较完整的果实出土。这些出土物多数是栽培作物的遗存,为探索它们最早栽培的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研究作物的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1.粮食作物

 

粮食在古代泛称为“五谷”,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历来对“五谷”解释不一,如“黍稷菽麦稻”(《周礼·职方氏》郑玄注、《淮南子》高诱注)、“麻黍稷麦豆”(《周礼·天官·疾医》郑玄注)、“禾麻黍麦豆”(新莽始建国元年铜方斗五谷图)、“稻稷麦豆麻”(《楚辞·大招》王逸注)、“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赵岐注)等等。实际上,“五谷”只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泛称而已。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种植了黍、稷、粟、麻、麦、豆、稻等粮食作物。大体上黄河流域以黍、稷、粟、麻、麦、豆等旱作物为主,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它们都有8000年以上的。

 

   

    水稻是从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成的,而野生稻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稻谷遗存大多数也是在这一地区。仅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目前就已发现130多处,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110多处,可见稻作的起源地应是“饭稻羹鱼”的“楚越之地”[37]。

    20世纪上半叶,有关稻作遗存的考古,只有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烧土上的稻谷印痕,由于地层不明确,其确切年代还有争议[38]。因而在稻作研究方面,未能引起重视。

    直到解放以后,由于考古事业的发达,有关稻作遗存的发现才逐渐增多。50年代,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武昌放鹰台、天门石家河,安徽肥东大陈墩,江苏无锡施墩、无锡锡山、无锡仙蠡墩、南京庙山,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处,发现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炭化稻谷、稻壳或稻谷印痕,开始引起农学家的注意,丁颖教授在论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时就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材料。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修水县跑马岭、上海市青浦县崧泽、江苏省吴县草鞋山、湖北省郧县青龙泉和京山朱家嘴等遗址也发现了稻作遗存,其中崧泽、草鞋山等处的年代距今六千多年,远早于50年代的几处发现。可惜不久就发生了“大革命”,考古发掘工作陷于停顿,直到70年代才恢复,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70年代初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和70年代末在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炭化稻谷。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十几个探方四百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和稻秆、稻叶,有的地方的堆积层厚达20~50厘米,经鉴定为中晚型水稻,籼稻约占60.32~74.59%,粳稻占20.59~39.68%,中间类型占3.6~4.41%(图一)。罗家角遗址六个探方中的第三、第四文化层也发现很多稻谷遗存。其中两个探方出土的稻谷经鉴定,籼稻占64.74~76.46%,粳稻占35.26~23.54%,均以籼稻为主,粳稻较少,而且还有一些中间过渡类型,说明是一个杂合群体(图二)。经碳十四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4780±90年,罗家角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5190±45年,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由于时代早,数量大,而且还伴出大批骨耜等典型农具,显示出已有一定的农耕水平,说明其种植水稻的历史还应往前推移。因而许多学者认为浙江杭州湾附近的平原可能是水稻的起源地。联系草鞋山遗址第十文化层的灰坑中出土结成团块的炭化稻谷,籼稻约占60%,粳稻约占40%,而崧泽遗址出土的稻谷则以粳稻为主等现象来看,有随着时代的进展而粳稻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对研究籼粳分化的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到了80年代,在长江中游发现了更早的稻谷遗存,从而把我国稻作的历史又向前推移了一大步。1983年和1984年,在湖北省枝城市红花套镇城背溪进行了两次发掘,于陶片上发现了所夹稻秆和完整稻壳的痕迹,经鉴定属于粳稻,其年代为距今8500年至7500年[39]。1988年,在湖南省澧县大坪乡彭头山进行发掘,发现在陶器胎土中羼有大量稻壳和稻谷,发掘者认为其属于栽培稻,时代为距今8000年(图三)[40]。大约与此同时,1983年至1987年发掘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在红烧土中发现了保存甚好具有鉴定特征的稻壳印痕,粳稻特征明显,其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淮河上游已发现的最早的稻谷遗存[41]。

    进入90年代,稻作考古又有更大的进展。1993年和1995年,两次对湖南省澧县八十垱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谷和已脱壳的米粒,其时代距今8000年。值得注意的是,堆积层中的一些陶片属于彭头山遗址最早期,年代极有可能逼近9000年[42]。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有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及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等三处洞穴遗址。

1993年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玉蟾岩发掘的三个层位均有稻属硅酸体,并出土一颗稻谷粒(具有野生稻特征,但具有人工初期干预痕迹)。1995年又在文化胶结堆积的层面上再次发现水稻谷壳。此水稻谷壳的栽培化特征明显,近于现代籼稻类型,但兼备野、籼、粳特征,是一种由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43]。玉蟾岩遗址的年代经北京大学对出土稻谷同层位标本的碳十四测定为距今15000年至14000年。考虑到石灰岩溶洞地区碳十四测年偏早的因素,距今10000年应没问题[44]。仙人洞遗址的稻谷遗存则是从文化层泥土中检测出的水稻植硅石,经分析,可以看出12000年前的水稻植硅石属于野生稻,10000年至9000年前的水稻植硅石属于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的形态,7500年以后则完全是栽培稻[45]。也就是说,在仙人洞地区,栽培稻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大约10000年至9000年之问。1996年在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遗址的第二、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属于非籼非粳类型,年代距今11000年至8000年之问(图四)[46]。

 

 

这三处发现表明早在1万年以前,原始居民就已经开始驯化栽培水稻,这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同时也表明,史前稻作遗存的一系列发现,是20世纪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的最重大的成就。

 

   

粟是从狗尾草驯化而成的,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喜温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可春播和夏播,因此特别适合在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去壳称作小米,含有10%~14%的蛋白质,高于大米、玉米和高梁,含有2%左右的脂肪,高出大米三倍,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长期以来一直是北方人民的主粮。粟原产于中国北方,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炭化粟粒、粟壳或粟的谷灰达40多处[47]。说明早在原始时代,粟就已成为主要的粮食。

 

 

  最早发现的粟遗存是20世纪30年代在山西省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的粟壳,其时代为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这一发现当时曾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意[48]。40年代,陕西省宝鸡市斗鸡台遗址和辽宁省赤峰县蜘蛛山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粟粒[49]。50年代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和西安半坡村以及甘肃永靖大何庄、兰州白道沟坪,相继发现了粟遗存,其中以半坡的发现较为重要[50]。

上一篇:石质路堑喷植混凝土护坡施工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