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农业起源研究理论综述(2)
2013-10-16 01:17
导读:派。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起源研究的主要流派 1.压力说(人口/资源平衡模式) 美国的进程考古学家以一种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农业起源的动力
派。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起源研究的主要流派
1.压力说(人口/资源平衡模式)
美国的进程考古学家以一种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农业起源的动力机制,他们集中关注亚系统与之间的关系,认为不是一直处于平衡中而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下的。转变是因为来自系统外的压力,而假设的压力来源是人口压力。⑾
作为这一模式的最早倡导者之一,Binford认为是人口压力直接导致了向新的生态位的变化,造成原来的人口一资源模式失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可利用的动、植物密度降低;二是人口的增加接近载能。旧的平衡模式被打破后,人口超过了载能,为提高生产力而改造和控制环境的做法被优先选择,人们会选择更有效的取食手段。关于农业起源的答案,在更新世末期,人类开始依靠河流中的鱼类、季节性迁移的鸟类等季节性极强的资源作为食物,这样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定居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和向外移民,在邻近的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最先感觉到了人口的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他们采取农业生产方式以提高载能。因此农业的起源不是文化没有做好准备的问题,而是促进变化的各种条件在以前从未出现过。⑿
Flannery对该理论进一步作了完善。他认为狩猎采集时期的人口一直控制在资源耗尽的水平之下,而保持人口的最佳方式是向外移民,在公元前10000年前的近两万年时间里,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地区均被人类占据,从这一时期开始向外移民作为限制人口的手段其重要性降低了。另外一些手段的重要性提高了,有人也尝试着通过文化手段以增加食物供应。转向原来不被重视的广普性资源如水生或无脊椎物种,并且试图提高有用植物的地区性状态。最终走向了农业。他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了近东地区:近东地区是由最佳栖居地与边缘栖居地构成,野生植物在最佳地带长得很茂密,而边缘地带则很稀疏。最佳地带是人口增长的中心区,而边缘区是接受过多的外来移民的地区,因此在边缘地区人一地失衡和压力才被最先感受到。这里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样农耕出现了。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由于人口压力在考古学上很难进行定量的分析,该理论受到了一些质疑。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着从另外的角度如古病、古食谱等来推测人口压力的存在。Cohen等人假设,如果农业起源是人口压力引起的,那么绝大多数狩猎一采集人群是迫不得已才转向农业,而且一旦过渡为农业,他们便是以质量交换了数量,这样农耕者食谱的营养状况应该比狩猎采集者差,这种营养不良反映在古病理学上,农耕者应该发病率增加、种群个体大小与体质下降、由于劳动强度的增加所带来的骨骼的变形强度增加。而对考古出土的骨骼的古病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趋势是存在的。⒁而对考古出土的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也表明从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的过渡所带来的是食物质量的下降。⒂
人口压力理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响应,成了解释农业起源的主流理论。同时许多学者还分别对人口的变迁与环境的波动作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Richard W.Redding认为人口的增长是伴随着食物采集、加工、贮藏等技术采纳而不断地接近、突破载能的,农业食物生产技术的采纳只是这一循环的最后一步;而在环境方面,可按资源的波动,区分出波动更可预测、次数少、程度不大和波动更不可预测、次数多、程度比较严重等。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下,才能产生农业这种食物的获取方式。⒃
2.多种因素理论
虽然农业起源的人口压力说被多者所接受,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例外的。如Flannery对中美洲玉米的起源研究表明,在公元前5000年前,地区人口密度很低,没有一个地区人口增长快速到足以影响附近地区的密度平衡。这里的农业起源是不能用人口压力来解释的。因此有人据此认为,这种依赖一个“主要推动者”来作为食物生产起源的解释,过于简单化了,仅仅某一种选择压力作用于任何行为是不太可能的,应是许多选择压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从一个早期的狩猎采集群体变成一个栽培者的可能性似乎是由下面四点所控制的:1、原先已存在的技术知识——那就是对植物繁殖的某些方面的熟悉;2、对于为了长远的而不是直接的可预期的收获的行为具有足够的理性;3、一种中等强度的地域限制,这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4、一种同时高度渴望与短缺的植物物种。只要满足了上面这些条件,世界上任何地区均有可能出现农业生产。这一模式的主要的影响是将人口压力的影响降低到了是造成短缺的几个因素之一。在这里,虽然人口压力仍旧是一种因素,但是其决定性的作用更低。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D.O.Henry将农业起源的条件细分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包括植物的采集、加工、贮藏的技术的发展与积累;在可行性方面潜在的物种的出现;植物可能的
遗传学与
生理学上的变化等。充分条件主要是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系统。由于采集者与各地不同的生态环境之间联系是很复杂的,因此不仅农业出现的时间各地是不同的,而且是由不同的因素如资源的短缺、人口的增长、危机的降低、人类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而推动的。只有满足了充分条件与必要的条件后,农业才可能在各地出现。⒅
3.进化理论
进化论作为19世纪学术界的最重大的成就,曾经傢人口压力说一样统治了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上半叶农业起源的研究,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前后的三四十年间,这种理论才逐渐被学者们所放弃。到了80年代,作为一种范例,又被一些学者所重新重视。⒆但是这一时期的进化论与前期是有区别的。传统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是能有意识地控制环境及我们的命运的,进化过程是人类有意识控制的过程。因此关于农业的起源,也是人类在预先知道农业的好处后的一种有意识控制的进化过程。但实际上进化是无意识的。因此农业起源实际上是种无意识的进化过程。Rindos将农业的形成过程分为偶然驯化、专门性驯化和农业驯化,刚开始是无意识的,只是人类与植物共生的结果。由于人类的活动,扰乱了原先的环境,一种新的棲栖地环境被创造了出来,植物群对它进行了预先的适应。这些在被人类扰动了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一方面其野生状态下生存的特征减弱,必须依赖于人类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其产量提高,人类对其依赖性增大,这种互利的共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导致了农业的出现。在农业系统的动力机制的建立与维护上,植物可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植物对农业生态的进化的贡献可能与人一样大,因为是植物创造了使人类某些行为具有选择性的好处。从驯化到农业行为是对已存在的行为的一种强化,它不需要外在因素来解释,这种变化是侧重点的变化,是源于一种已存在的经济的转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然而最后在论及现代植物种植计划与农业发展规划时,Rindos认为主要是为了应对世界性的困扰一食物与资源的短缺,食物短缺的可能性刺激了优化的庄稼的繁殖及对更高效的庄稼系统的发展。这又让人看到了人口压力的影子。⒇
4.社会结构变迁说
这一理论将食物生产与农业进行了区分,食物生产并不等于农业,食物生产是技术问题,而农业是commitement问题。Commitement不仅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社会关系变化的问题。因此农业起源的前提条件,除了合适的生物条件、高效的采集技术、迁移多余人口的土地的缺乏、相应的经济危机之外,还应该包括社会经济的前提。原始的社会结构的出现是生产性经济的最重要的前提,实质性的社会转变的催化剂,生产性经济其本身是在社会基础的某种发展层次上出现的。因此分析原始社会的组织,就可以找寻出可能造成对生产的要求提高的潜在内部压力。
最初的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个体家庭层次上的实用性生产,这种个体单元水平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