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

2013-10-14 02:11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与吴地的农学传统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黄省曾 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
    黄省曾 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490年,卒于1540年。黄省曾幼年时喜读古代散文和辞赋,对词书《尔雅》颇有研究。明嘉庆辛卯(1531年)参加乡试,名列榜首,中举人。后因进士不第,便放弃了科举之路,转攻古代诗词和绘画。当时南都参赞乔白岩坐镇金陵(今南京),他聘请黄省曾前往纂写《游诸山记》一书。黄省曾一日游览,一日撰著。后来黄省曾又转学于会稽王文成(阳明)的门下,著有《会稽问道录》。最后关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

  黄省曾是个诗人,但却“好谭”,一生写了多种农学著作,主要有:《稻品》(又称《理生玉镜稻品》)1卷、《蚕经》(又称《养蚕经》)1卷、《种鱼经》(又称《养鱼经》、《鱼经》)1卷、《艺菊书》(又称《艺菊谱》)1卷,此四书被合称为《农圃四书》,此外还有《芋经》(又称《种芋法》)1卷、《兽经》1卷。黄省曾的农学贡献主要就体现在这些农书之中。

  黄省曾的农学成就与吴地(1)的农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吴地的传统主要是由稻作、蚕桑(元代以后加上了棉花)和渔业三部分组成的。这从吴地的农学家兼诗人陆龟蒙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山横路欲绝,转楫逢平川,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在另诗中又说:“水影沉鱼器,邻声动纬车”。稻米、蚕丝和鱼是吴地人民生活的基础。

  吴地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八十年代以前,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就位于吴地境内,说明这一带的稻作至今至少有7000年之久。除罗家角遗址以外,在江苏无锡的仙蠡墩、锡山公园,吴县的草鞋山、澄湖、越城,上海的马桥、青浦崧泽,浙江的吴兴钱山漾,杭州的水田畈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发现有稻作及其他原始农业的遗存。如,吴兴钱山漾遗址还发现了最早的利用蚕丝织成的绢片和丝带的实物。同一遗址中,还发现了有“倒梢”的篾制渔具。由此可见,以水稻、蚕桑和捕鱼为生产支柱,以“饭稻羹鱼”为生活特点的吴地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形成。此后,吴地的农业还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吴地的农业生产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粮食和衣着原料的供应基地,享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农业又率先进入了商品经济的行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发达的农业孕育着发达的农学。众所周知,春秋时期范蠡曾活跃在吴地一带。而据史料记载他就是《陶朱公养鱼法》的作者。不论“养鱼法”的是吴地的养鱼经验,还是范蠡离开吴地来到北方之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养鱼经验,只要《养鱼法》是范蠡所作,就肯定与吴地有某种联系。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吴地更成为重中之重,伴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吴地的农学传统也开始形成,出现了陆龟蒙、陆羽、僧赞宁、陈甫、楼#等众多的农学家。明清时期,吴地的农学更趋发达,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学家,除黄省曾以外,著名的农学家还有马一龙、沈氏、俞宗本、邝潘、徐光启、王世懋、张履祥、陆世仪、潘曾沂等。(见表)

  据对《中国农学书录》的不完全,从春秋时期到清末,吴地一黄产生了农书大约180部,占“书录”中全部农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本中国古农书中,就有一本出自吴地。而这些农书中,又主要以水稻、蚕桑、花卉等为主要的对象。做为一个吴地农学家,黄省曾的农学成就正是吴地农学传统发展的产物,也是吴地农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稻品》与吴地的稻作及稻作学传统

  《稻品》是一部水稻品种志。书先对稻( 、 )、糯(秫)、 (粳)、籼等概念作了解释,然后列举了34个水稻品种的性状、播种期、成熟期、经济价值以及别名等等。作为《姑苏志》的补充,《稻品》中所载自然是以苏州地方的水稻品种为主,但书中还记载了周围其它地方一些品种,其中毗陵(今江苏常州)3个、太平(今安徽当涂)6个、闽2个、松江(今上海松江)8个、四明(今浙江宁波)3个、湖州5个。这些品种多多数在苏州一带也有种植,只不过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而已,《稻品》也一一加以记录。如师姑 ,四明谓之“矮白”;早白稻松江谓之“小白”,四明谓之“红白”;晚白又谓“芦花白”,松江谓之“大白”;胭脂糯,太平谓之“朱砂糯”;赶陈糯松江谓之“雀不觉”,亦谓之“籼糯”;芦黄糯,太平谓之“泥里变”、“瞒官糯”,松江谓之“冷粒糯”。《稻品》记载水稻品种性状时注意到籽粒、质地、外形、稃芒、株杆、抗逆性、产量、品质等因子。还记载了每个品种的播种和成熟月份。

中国大学排名



  《稻品》的出现是吴地的稻作及稻作学传统的产物。吴地是中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稻种资源最为发达的地区。吴地所在的太湖地区是水稻籼粳分化的中心地区。先秦时代,吴地的人民就已开始了对于水稻品种选择的重视,据《吴越春秋》卷九的记载,勾践十三年(公元前484年),越国谎称受灾,吴借粟(稻谷)万石,第二年“越王粟稔,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吴王见越国的谷粟很长,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吴民植之。于是吴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历史上,这里还有许多野生稻的记载,《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提到:“由拳(今嘉兴)野稻自生”。《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九年“是岁扬州 稻生”。《南史·梁本纪》载:“(大中通三年)是秋吴兴生野稻”。但是在唐宋以前,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尚在北方,因此有关吴地一带水稻品种的记载非常有限,《齐民要术》所记载的24个水稻品种,反映的是6世纪黄淮流域水稻栽培中一些流行品种的名称,吴地因不在北魏的统治范围以内,所以没有提及。只是到了唐宋以后,随着重心的南移,吴地的水稻品种才开始引人瞩目,先是出现在诗人的笔下(2),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劳畲耕 并序》一诗中就提到“吴中米品”8个,有长腰、齐头白、红莲、香子、舜王稻、占城、罢亚、早籼等。后又出现在地方志之中,现存宋代地方志,如宝佑琴川(常熟)志、淳佑玉峰(昆山)志、绍熙吴郡(苏州)志、嘉泰吴兴(湖州)志、绍定澉水(海盐)志、咸淳临安(杭州)志、淳熙新安(歙县)志等都有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载。(见表)



敐宋代方志中记载的吴地水稻品种

方志名称(今名)  籼粳品种数  糯稻品种数  合计 中国大学排名
宝佑琴川(常熟)志 27       8    35
淳佑玉峰(昆山)志 25       9    34
绍熙吴郡(苏州)志  2       0     2
嘉泰吴兴(湖州)志  8       1     9
绍定澉水(海盐)志  7       2     9
咸淳临安(杭州)志  6       4    10
淳熙新安(歙县)志 25       7    32

  上述地方志共记有水稻品种131个,扣除重复的有33个,实有品种98个,但这并不是宋代吴地水稻品种的全部,因为《嘉泰吴兴(湖州)志》在记载了9个当地的水稻品种之后,就如是说:“询之农人,粳名不止此数种,往往其名鄙俚,不足载。”又如绍熙吴郡(苏州)志所记的当地水稻品种只有2个,而上引范成大的诗中就记载了品种8个。

  然而黄省曾以前的农学家似乎并没有太多地注意水稻品种的问题。唐代仅存的韩鄂著《四时纂要》所述有关水稻种植甚为简略,且多因袭《齐民要术》,更不提水稻品种。南宋著名的《陈甫农书》虽然是一部系统论述吴地稻作农业生产的农书,但却只提到了一个水稻品种“黄绿稻”。元代的《王祯农书》也只提到了黄绿稻、占城稻和小香稻等
上一篇: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