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3)

2013-10-17 01:15
导读:,降低生活水平来克服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要能生存下去,不至于发生危机,当代中国的农民仍然如此。但是城市市民就不同了。城市的政府官员、界人士
,降低生活水平来克服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要能生存下去,不至于发生危机,当代中国的农民仍然如此。但是城市市民就不同了。城市的政府官员、界人士决不会像农民那样忍受贫困,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生活水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对粮食问题会很快做出反应,通过报纸杂志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政策,使改良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提到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就工商业而言,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如果原料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工商企业会直接采取行动,从事农业改良活动,满足其对原料的需要,以供应,维护其企业的发展。工商企业从事农业改良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对利润的追求。以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中国近代面粉加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为一时输出品之大宗,而粉厂次第设立,于斯为盛,小麦产量有限,随不得不采用国外原料,其数量且与年俱增。”面粉厂为了解决小麦求过于供的问题,“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7](P154)还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小麦实验场,进行小麦改良。[8](P173)由此可知,工商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与其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工商企业资助的是与其事业发展密切相连的农业技术改良,例如面粉厂会资助小麦生产的技术改良,但它不会去资助棉花或蚕桑的改良。
与工商企业关系最紧密的还不是粮食生产,而是作物的生产。所以我们接下来分析经济作物需求的增长对新技术的需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自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和中国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产品)的输出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丝棉等农产品是出口的重要商品,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国企业直接介入中国的农业技术改良。[8](P154-156,161-164)为了切实改良中国蚕桑,外商还成立了改良蚕桑的机构,设立制种场培制、购买改良蚕种,分给农民饲养。同时在发种区域内设立蚕业所,指导农民养蚕。
随着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原料需求的增加,中国的工商界也产生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提出了改良棉植和蚕桑的要求。工商界要求农业改良的主要原因,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会同中国棉业联合会、国立东南大学,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的呈文中,得到很好的说明:
窃我国自七年以还,纱锭倍增,棉产未旺,无论年岁丰欠辄有供不应求之势,每年外棉输入,恒在一二千万两以上。……近年敝纱厂联合会,曾年拨巨资,分向直、鲁、苏、鄂等省设立之棉试验场,力图棉植之推广改良。……今年(1923)印、美棉产均嫌不敷应用,国产棉花,又无法禁其输出,全国数百万锭之纱厂,皆以原料缺乏有不能维持工作之势,而未来之棉荒,且必一甚一日。[8](P167)
为了扩大棉花来源,纱厂积极从事棉花改良与推广事业。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植棉委员会,主持植棉事宜,在产棉区改良棉种,在不产棉之地推广植棉,所需经费,“由全国各厂用花一担,抽费一分充之”。还先后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东南大学农科合作,进行棉花改良推广。[8](P169,172)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市场上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促使工商界人士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引发了对增产技术的需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新技术的需求
现代工商业的生产与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是进行大规模生产与经营。这两个特点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市场,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质量不好的产品就会失去其在市场中的份额。有学者提出,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难以和国外竞争。而中国对外丝茶贸易的衰落,则激起了人们改良农业技术的要求。[9](P4)这是从农产品加工角度得出的结论。农产品加工技术似乎更多地与工业生产技术相关,例如缫丝厂对丝的生产加工技术,面粉厂对面粉的生产加工技术,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但这都是工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要从原料角度去分析。
原料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可分两个方面:第一、生活习俗变迁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第二、机器大生产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罗振玉在《农事私议》“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中提到:
近来外国麦粉进口者日多,初则因西人憎华麦调制不精,输入以供西人之食,今则华人亦嗜食之,由商埠而输入内地者日有所增。夫华麦固调制不精,而粉量亦不如美麦,盖种类之异矣,宜求美国嘉种传布内地,一蕲改良。[7](P859)
此文反映出近代中国引进美麦品种的原因之一,饮食习惯的变化。外国人到中国通商口岸后,不习惯食用中国产面粉,于是从外国进口洋面粉。洋面粉进入中国后,渐渐引起中国人的喜好,由通商口岸传入内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扩大,于是国内有了引种美麦的技术需求。
引种美棉也与人们衣着习惯的变化有关。据同治、光绪年间的海关贸易报告及报刊反映,实际上洋布没有土布耐用,但比较柔软美观,加上价格低廉等因素,渐受华人欢迎,占领了中国市场。于是引出朱祖荣这样一段议论:
子独不见夫今天下乎?无论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风尚之变,由来已久……而近来亚东日本,所织洋布,亦复花样翻新,既精且巧,足以广事招徕。[7](P495)
洋布的普及为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棉纺工业的发展则对其原料棉花的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洋布与土布的差别主要有二:从生产方式上讲,洋布是用机器生产,而土布则是手工生产。从生产原料上讲,洋布是用洋棉、主要是美棉生产,而土布则是用国产棉。因此,洋布不一定是从外国进口的布,国内机器生产的布也称作洋布。洋布也可以用国产本地棉生产,但是规格和质量受到限制。“中国原先栽种的亚洲棉(中棉)品质差、纤维短,不能适应机纺要求,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美棉以补其缺,花费甚大。于是,一些实业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引种美国陆地棉以解决上述问题,美棉由此开始引入中国。” [9](P55)
机器生产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在面粉工业同样有所反映。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早已存在面粉加工业,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给性加工和商业性加工两部分。[1]自给性加工是农民加工自家消费的粮食,对小麦品质没有特别苛求。商业性加工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对小麦品质有一定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磨坊的加工量有限,每个磨坊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是太大,因此对品种规格的要求不一定很严格。近代机器面粉厂则不同,其生产能力强大,因此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大。如果品种规格混杂,就会影响面粉质量。[2]而面粉的品质则会影响食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原颂周在分析我国小麦的缺点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国普通的麦种,大半交杂不堪,几无纯种之可言,以至制造食品的工艺,颇不发达。例如品质不良的硬小麦,不适宜面粉厂的制造。又如通常的软小麦,对于制造饼干,无大妨碍。但若用他来制造上等面包,则不相宜。因其中所含的胶质较少。至如半硬小麦,品质不甚恶劣。倘能选择北方的良种,和南方的良种相交配,而成一优美新种,推及农民,广为种植,则以后不致再向外国输入小麦,以作制造各种食品之用。[1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上文表明,不但机器制粉业对小麦品种提出新要求,而且食品深加工业对小麦品种也有要求。中国传统小麦品种混杂,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结果让外国小麦占领了中国市场。要改变这种局面
上一篇: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下一篇: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