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3)
2013-10-18 01:09
导读:。 乡民一般是在黎明到,“我镇卖纱卖布者,必以黎明。”112“棉布、草履市易,必以黎明。虽蒙犯霜露,间遇鼠窃,禁之不止。询诸父老,谓早去早回
。
乡民一般是在黎明到,“我镇卖纱卖布者,必以黎明。”112“棉布、草履市易,必以黎明。虽蒙犯霜露,间遇鼠窃,禁之不止。询诸父老,谓早去早回,既充一日之用,又不妨一日之功。”113有的乡民把纺成的线买给牙行,“线既成售于行,估得值而已。”114而大部分乡民和织户,或用纱易换棉花;或以纱易布;或“以布易棉”;或“以棉易布”。115在江苏上海、青浦,浙江平湖县、秀水新城镇等地,乡民“纺纱换花,积少成多,织成棉布。”116在湖南辰溪,“妇女宵旦勤劳,以棉为纱布换棉,更迭取值,以资生计。”117贵州遵义“织家买之〔棉花〕以易纺线,纺家持线与之易。”118湄潭县妇女陈潘氏,道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晌午,“用白布口袋装贮棉线一斤,进城掉换棉花。”119从云南蒙自到贵州罗平,“仅七八站,路既通商,滇民之以花易布者,源源而来。”安平县“妇女俱执棉线,赴黑神庙兑易棉花,至辰时而散。场将散时,及次日早晨,以所织棉布交易,谓之布市。”120地方志中类似“清晨抱布入市,易花米以归”121的记载,比比皆是。一般“视纱精粗易棉多寡”,乡民以“纱一斤易棉斤八两,或易一斤十二两”,122然后,纺纱或织布,再易换棉花或线,从而可以纺出更多的纱或布,这样“辗转生息”。123也有的乡民直接从集市上购买棉花,“指挂为线,积日卖之,利可温给。”124或者“贫民以卖线换布为生”。125还有的乡民以其他纺织品、或土产品易换棉和布。陕西商州“麻易生而且多”,乡民“惟恃麻易布”。126江西安远县民间织葛布,“南昌贾人载棉布”与乡民易葛布,也有“平远粤人亦负葛布而来换棉布”。127四川昭化“民间养蚕,皆以茧易布为衣。”128直隶永清乡村妇女“以鸡子易木棉”。129湖南“乡民多以谷易布”。130瑶族居民以山产材,与客商易布。131广东从化县“小民之家,率以络布贸棉布,为卒岁计。”132广西龙胜厅的少数男子,“售锦易布”。133这种以物易物,实际上还是货币交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小商贩主要是在集市上或乡村里,从乡民手中收购棉花、棉布,转贩他处。汉阳县“妇女老幼机声轧轧,人日可得一匹,长一丈五六尺。乡逐什一者,盈千累万,买至汉口。”134索河集“贸迁者甚辐辏,平时则收买白布,转贩汉口镇市。小民夜成匹,朝则抱布以售焉。”135湖南永州府“木棉之利,出于永明、江华。零陵闲人每收买远贩。”136道光时,江南人孙时杰居黄渡镇,经营布业。他看到本地棉布“皆由闽商在上海收买,未尝自行运送,”于是,“创议自收自运”,因而“赢金累万”。从小贩发展成为大商人。137在上海“都人士或有多自搜罗,至他处觅售者,谓之水客;或有零星购得,而转售于他人者,谓之袱头小经纪。”138乾隆时,由于织户偷工减料,河南孟“布遂不行。不惟西商不来,即本地贩卖布匹者,亦赴山东、湖广等地转买。邑中商贾寥寥,惟无帖小贩沿门收买。”139海南妇女织“黎布,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140“蒙古人以畜产为市,始用茶布。”141小贩“以布易牛”142小贩或沿门挨户;或逐集收买棉花、棉布,运到其他市场上投行发卖。嘉庆十四年,湖广人江清“运花来渝”,“凭经纪刘瑶”卖棉花。道光七年,傅如松“由楚贩运棉花来渝投行发卖。”143小商贩就是从这种较近距离的贩运中,取得利润的。
乾隆年间,一张《棉花图》描述了棉花市场的盛况:“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之人,莫不负挈纷如。”144与乡民同样,商贾也在黎明入市,“布商始萃南翔,近则黎明至广福、石冈、戬浜,迁徙不常。”145河南正阳布“惟陡沟店独盛,家家设机,男女操作,其业较精。商贾至者,每挟数千金,昧爽则市上张灯设烛,骈肩累迹,负载而来,所谓布市也。”146他们在市场上设立布庄或花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类庄有两种:一种是零收零卖棉花或棉布的店铺,如:“余族人有名#者,住居无锡城北门外,以数百金开棉花庄换布以为生理。”147“市店多花庄”。148“布有数种:曰半头;曰长头;曰庄布。”149“棉布,乡民农隙以织为业者,十居八九。其布有京庄、门庄之别。故川客贾布,沙津抱贸者,群相踵接。”150“康熙季年里,商凌天声、戴允如以布为业,时称凌戴庄。”151“近来县前出布颇多,谓之县庄,贩往他处。”152
另一种庄,泛指收购棉花、棉布的街市、网点。那里只收购棉花、棉布,不零卖,是零购趸售的“收花之所,曰:‘花布纱庄’。”153“布庄在唯亭东市,各处客贩及阊门字号店,皆坐庄买收。”154“外冈之布,名曰:‘冈尖’,以染浅色鲜妍可爱,他处不及,故苏郡布商多在镇开庄收买。”155“乾嘉间,市面稍稍兴旺,……并有陕西巨商来镇设庄,收买布匹。”156“布坚致细密,所谓雷沟大布是也。淮扬各郡商贩麇至,秋庄尤盛。”157“本色布南翔、苏州两处庄客收买,青兰布估客贩至崇明、南北二沙。”158“乡民多恃布为生,往时〔康熙〕各省布商先发银于庄而徐收其布,故布价贵。”159这是牙行代布商收购布匹,临时设立的棉布收购点,也是零收批发。
商贾在所设的花布纱庄中,与乡民易换纱或布;或者用银钱收买棉布;然后或批发给别的商人;或自己转贩他地。浙江石门县“商贾从旁郡贩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160河南内黄县,“山西客商多来此置局收贩。”161上海标布,“关陕及山左诸省设局于邑,广收之为坐庄。”这些庄或局,是商贾为收购棉花、棉布,临时在当地租房开设的。“近商人乃自募之徒出银采择。而邑之所利者,惟房屋租息而已。”162“布肆列城市售取每不便,于郭外静处觅屋半间,天未明遣人于此收售为出庄。”163“吴客在长沙、湘潭、益阳者,来鹿角市之。鹿角、孙坞、童桥皆有庄,庄皆吴客,蚤起收之,钣而止,岁会钱可二十万缗,盖巴陵之布盛矣。”“余家巴陵滨湖之乡,人工作布,而以布贾者多吴之洞庭人。家自先大父时,颇以居布致生息,故多与吴客熟识。而鹿角市临湖有屋一区,赁而贾者,为吴洞庭人屠氏,屠氏业此盖数世矣。”164商贾除了与乡民易换;从小贩那里购买和自己收购之外,也向牙行批购。四川“夹江县花客黄德隆”,常住巴县东水坊栈房,“在各花行吊〔?调〕买棉花,历年已久。”165
中国大学排名 在城镇、集市上,乡民、小贩与商贾通常要经过牙行进行交易。“郭稍东而南,几于比户皆售花者,名花市。清晓村人肩花入市,有司其价值者,两造具备,衡其轻重,别优劣以定价,而于中取百一之利,名花主人家。”166“市中交易,未晓而集。每岁棉花入市,牙行多聚少年以为羽翼,携灯拦接,乡民莫知所适。”167“另有行户晨挂一秤于门,俟买卖者交集户外,乃为之别美恶而贸易焉。”168有的牙行代商贾收购,在上海“洋行街铺户代闽粤诸商贱值收之〔棉花〕。天未明,棉花上市,花行各以竹竿挑灯招之〔乡民〕。”169“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每晨至午,小东门外为市,乡农负担求售者,肩相摩袂相接。”170也有坐贾、铺户兼营牙行的,一般是零购趸售,转贩给商贾。“坐贾开花布行者,不数年即可致富。”171如上所述,乡民、小商贩和商贾的每一方,都与其他二方进行交易,牙行在其中进行各种服务,由此形成棉花、棉布的交易活动。
棉花不仅是织布的原料,而且还被人们用做御寒衣、被、褥的棉絮。棉布则是人们制衣、做被褥的。即使在天气炎热的南方,冬季人们也穿棉布衣服。一般来说,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方的人们常用皮衣、皮被之外,在清代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活的人们,都离不开棉花、棉布。这样就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