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灾害社会救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简(2)
2014-12-09 01:38
导读:(三)缺乏完善的灾害救济志愿者制度 在我国多年的防灾救灾的实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一直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的确,部队具有整体性、
(三)缺乏完善的灾害救济志愿者制度
在我国多年的防灾救灾的实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一直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的确,部队具有整体性、机动性强的优势,在各类的灾害的救济工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灾害的救济如果过度的依赖军队,一方面会打乱军队正常的战备训练计划,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形成全民参与灾害社会救济的观念。动用各类志愿者与灾害社会救济是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美国FEMA的救灾体系中,有广泛的民间志愿者参与力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尚处于空白。设立灾害救援志愿者制度,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救灾,弥补救灾力量的不足。对救灾志愿者进行防灾救灾
培训,也是全面安全的好途径,更有利于形成互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救灾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救灾款物是灾民的“救民线”,建立完善的救灾款物监督机制,是确保救灾款物专款专物专用,重点使用,及时、如数地发放到灾民手中,防止截留、挪用、挤占、侵吞、浪费、贪污救灾款物以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是发挥有限救灾款物最大效益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受灾区域存在着挪用专款的现象,尽管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别干部利欲熏心,以身试法所致,但也反映出救灾款物的监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发放救灾款中需要严格的程序,必须严格把关,以多方位和专门的监督体系来控制好救灾程序,做到高效、快捷。监察、、海关、舆论等各方面需要继续发展完善,进一步使救灾中的监督到位。
二、对策措施分析 我国由于独特的,自然灾害呈现了显著的地区与时间的有规律分布。而且,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中国各地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差异。再加上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的人的活动,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这样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灾害救济提出了许多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是灾害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和应急能力。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议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军队、信息、气象、地震、防汛、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中央和本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
四是要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各级政府加强了救灾款的使用管理,明确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救灾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和救灾捐赠款物“专款专物专用、集中使用、统一制定分配方案、分头组织实施”的原则,规范救灾款物基层发放程序,做到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政策公开、数额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五是要建立救助物资仓库网络。至今,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西安等8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10多万顶救灾帐篷和一批棉衣被,专项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灾民救济工作的紧急需要。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积极落实了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开始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绍骋.中国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王振耀.我国灾害应急救助体制进一步健全[N],新华网时政快讯.
[3]王文素.
社会保障理论语实务[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
[4]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