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当前中国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主要障碍(1)(3)

2015-02-28 01:16
导读:(三) 因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实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的 经济 实体,进而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 发展 。现
(三)
因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实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的 经济 实体,进而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 发展 。现在,农民的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已占到83.3%,农户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并将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可以说, 中国 农村的经济改革,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正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
然而,当前中国农村现有的管理干部是作为国家政权的身份出现的。它首先是国家行政意志的代表与执行者,是农村的行政管理者。他们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偏重于“治人”,但因当前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之机,他们又必须一身而二任,同时兼具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者的职能。另外,中国集体化搞了20多年,一般农村干部习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行政意志和个人经验出发,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指挥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所以,农村的行政权力就会仍以它强有力的 影响 ,从多方面干预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城乡市场的形成:
其一,任意改变农村联产承包制,取消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少数乡村干部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够,甚至将它仅定位于一种暂时的“后退”,总喜欢在生产关系上把个体经营变成集体经营,如有的地方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村干部就主张实行集体经营;个别地方甚至违背农民意愿,以集约或以土地入股形式,改变生产经营方式,重新实行集体经营。
其次,好大喜功,盲目开发。近年来,各级政府盛行制定各项经济目标,一些农村干部照样画符,盲目搞开发工程。比如,发展果、茶、桑,本应上山下滩,发展水产养殖要向荒水荒滩,可一些地方乱占耕地载果、茶、桑树、挖鱼塘;在江西某地,不区分各乡具体情况,一律规定果茶种植面积。迫使农民在本已少得可怜的良田上种树。有的为了装门面,搞花架子,把包括果茶在内的各种种植开发带均搞在公路两旁,以供上级领导和各类检查组在公路上“飞车观花”。[1]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于一些经济开发项目,一些干部习惯于对上不对下,只管任务,不管市场,农民被迫执行,一哄而起,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对此,江泽民同志在湖北调查时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基层干部雄纠纠,只管种来不管收,农民群众气昂昂,又骂爹来又骂娘。”[2]
第三,“揠苗助长”。一些县、乡领导,只管主观动机好,不讲政策与工作 方法 ,以行政命令实施其发展生产计划。
第四,权力入市,垄断市场。一些农村干部以权力渗入流通领域,垄断农资和农产品收购市场,高价压售劣质农资和种子,降级、压价收购农产品;有的则与苗木业主串通一气,不管农民意愿或是否真的进行了栽种,高价摊售果、茶、桑树苗[3],农民眼睁睁看着受经济损失。
第五,搞地方保护主义,实行地区封锁,设卡拦阻或重税、重费阻止农产品向境外流通,牺牲广大农民的正当利益。
不管任意改变承包经营权,还是好大喜功,也不管你是“揠苗助长”,“逼”民致富,还是权力入市,搞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封锁,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以行政意志取代市场意识,是行政权力干预农村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实质则是农民在生产经营上已获得的独立地位和自主权力的弱化。这是当前引导农民走向施训航经济的又一大障碍。
目前 ,中国 社会 上上下下都关注着农业 问题 和农民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整治“三乱”的工作也取悦的了可观的成绩,广大农村干部的市场经济观念也正在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意识。可以断定,不管有多少障碍,中国农民要迈向市场经济也已是大势所趋了。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农民迈向市场经济的道途上还存在许多人为的障碍。我们在将农民“推”向市场经济之时,首先要立足于疏通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航道。




[1] 《新闻报》1995年3月1日。
[2] 《中国青年》1993年第8期,蒲之业文。
[3] 笔者在江西赣南地区的调查,另参见《江西日报》1995年3月17日。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温 锐
上一篇:关于农民减负的深层次问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