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余论
从 社会 学的角度讲,乡村政权是国家权力最低层的基本组织,它上受政府的监督指导,下连村民百姓的意志和负责各项具体事务的管理。正是由于乡村处在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上,受到国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 影响 和作用也就成为必然。因此,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既复杂而又漫长。要完成这个工程,必须首先要有完整、独立并能形成有效统治的国家政权,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有相应的乡村 经济 发展 ,普遍的 教育 进步,稳定的乡村 政治 建设作为前提。诚如有学者所说:从政治实践层面看,民国乡村自治之所以失败, “ 这既与国家的政治行为因素直接相关,也与乡村社会本身的诸多因素密不可分。特别是封建的乡村经济和政治结构、严重变态的社会流动、极端贫苦的农民生活、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等等,都使乡村自治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24] ,结果导致这些所谓自治, “ 不过是石上的青苔,绝对不是民众本身的自治萌芽,这些青苔,一方面点缀了自治,欺骗民众,一方面更给土豪劣绅一个新的地位,加紧地压迫民众榨取民众。 ”[25] 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组织也仅仅成了征兵征粮的行政工具而已。
限于篇福,本文第二部分仅从苏维埃政权的构成和在这个政权指导下所进行的土地革命两个角度透视红色区域内的乡村变化情况,尽管这种变化在 中国 历史 上史无前例,从成效上讲也远比国民政府所进行的乡村自治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大得多,但至少有两个 问题 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首先,这个政权的战时体制形式,决定了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战争和争取生存环境,因而它实际上并不具备彻底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体制机能。其次,这个政权企望以简单的暴力方式和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几千年来在乡村铸就的土地关系和经济关系,突显出川陕边苏区执政者(尤其是张国焘)对中国传统乡村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的无知和漠视。
【 参考 文献 】
[1][17][24] 李德芳 . 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 [M]. 人民出版社, 2001.3,188,16.
[2] 施居父 . 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 [Z]. 成都民间意识社, 1936.9-14.
[3] 苍溪县志:卷 9[Z]. 食货志上 · 户口 .39-40.
[4] 续修通江县志稿 [Z]. 转引自通江苏维埃志 [Z]. 四川省社会 科学 院出版社, 1988.51.
[5] 吕平登 . 四川农业经济 [M]. 商务印书馆, 1936.183.
[6][7][8][9] 西南师范大学 . 通江永安乡典型调查材料 [Z]. 访通江草池公社黄照应记录 [Z]. 转引自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 21 辑 [Z].1980.8,8,8,9.
[10][11] 转引自林超,温贤美主编 .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 [Z].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9,6.
[12] 冯和法 . 中国 农村 经济资料 [Z].7-8.
[13] 章有义 .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3 辑 [Z]. 北京三联书店, 1957.50.
[14] 谢藻生 . 苦忆四川烟祸 [A].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 10 辑 [Z].1979.139.
[15] 国民公报, 1934-08-12.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人民出版社, 1995.677.
[18] 周晓虹 . 传统与变迁 —— 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M]. 北京三联书店, 1998.57.
[19][20][22] 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 [Z].129-130,130,245.
[21]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 [Z]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507.
[23] 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编 . 四川现代革命史(油印本):上册 [M].23-24. 转引自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 [Z].102.
[25] 周一志 . 萧山衙前农村考察记:二 [J]. 再造,第 12 期( 1928 年 7 月 2 日) . 转引自李德芳 . 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 [M].127.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