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瓶颈”: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
2017-09-03 03:3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走出“瓶颈”: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及对第六届大运会排球比
毕业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及对第六届大运会排球比赛的调研以探求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和轨迹,研究认为,目前: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复杂;资金投入匮乏;训练与学习的矛盾;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管理体制滞后;竞赛体制结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经过十几年的变化,在人才培养上仍没有新的突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规范招生制度,改革竞赛体制,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比赛质量。
关键词:瓶颈;高校;排球;审视;重塑 毕业
1 引 言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国际排坛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商业化和职业化的介入,沙滩排球的崛起,竞赛制度的变更,排球竞赛规则的重大修改,给高水平排球运动带来了发展前景。1995 年以赛制改革为先导,迈出了我国排球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排球运动商业化、职业化对原有的竞赛体制带来了具大的冲击。1996 年以后,我国排球在世纪之末再次跌入低谷中徘徊,严重的队伍老化和停滞不前,队伍萎缩,排球市场竞争力不足,影响了我国排球运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职业化的进程。明确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方向,改革竞赛制度和拓宽人才培养模式,抓好后备力量发展,是我国排球运动走向世界和体制改革的选择。从1987 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排球运动在高校得到了普及与重视。然而,十几年来,高水平排球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新的突破,离其“育人夺标,勇攀高峰”的本质仍然有不少的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存在的诸因素进行调查,进而分析研究认为,以完善高校竞赛体制改革和训练体系为方向,提高高校排球高水平运动员(队) 的管理机制和规范招生制度,优化结构,进一步融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优势,使高校课余训练形成新的育人观、人才观,为促进高校排球运动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参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参加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的各参赛队。
2。 2 研究方法:
2。 2。 1文献资料法 查询了有关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的和材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2。 2。 2访问调查法 访问了参加大运会的部分教练员(14人) 、运动员(86 人) ,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求了10 位专家的意见,之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表明问卷所列问题能够或基本上能够反映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89 份,回收率89 % ,其中有效问卷79 份,有效回收率为88。 7 % ,符合本课题要求。在大运会期间,与20 多名教练员、领队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2。 23 数理和逻辑法 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1 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
附表 第六届大运会对排球高水平运动队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 、场地情况
有保证: 57。 1 %; 基本能保证: 35。 7 %; 不能保证: 7。1 %
2 、器材情况
充足: 71。 4 %; 基本充足:21。 4 %;不充足:7。 1 %
3 、运动员主要来源
有专业背景: 32。 8 %; 有体校背景: 45。 8 %; 高中: 21。 4 %
4 、教练员学历情况
研究生: 14。 2 %; 大学: 71。4 %;本科以下:14。 2 %
5 、每支排球队专项资金投入
8 万以上:14。 2 %; 7 —5 万:64。 3 %;5 万以下:21。 4 %
6 、管理方法与措施
0 非常明确: 42。 8 %; 较明确:35。 7 %;明确21。 4 %
7 、教练员认为训练质量
较高: 42。 8 %; 高: 42。 8 %;一般:14。 2 %
8 、学校对比赛成绩
看重: 50 %; 比较看重: 35。7 %;不看重:14。 2 %
9 、
规章制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齐备: 57。 1 %; 基本齐备:42。 8 %
10 、运动队每周训练时间
15h 以上: 35。 7 %; 10 —15小时:57。 1 %;10 小时以下:7。 1 %
3。 1。 1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复杂 高校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关键是运动员的生源,从调查结果(附表) 来看,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生源多来自专业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传统体育项目中学三个渠道。在进入大学之前,有专业训练经历的运动员达到一半以上。不少高校招收的是省市队、青年队的退役队员或没有发展前途的队员,虽然这些运动员起点比较高,有较好的训练基础,但是从专业队退役下来以后,很难再提高水平。招录退役的运动员,在人力、物力上是一种重复投资,因为他们最佳运动年龄已过,很难再出好成绩,从中培养不出走向世界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招生中,中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了断层,部分青少年、少年队过于重视比赛成绩而弄虚作假,将运动员年龄改小,以大打小,常常是少年甲组打乙组,青年打少年,成年打青年,等到了成年队该挑大梁时,该运动员也要退役了
3。 1。 2资金投入匮乏 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单列的训练竞赛维持经费和教育体系行政拨款,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有关规定,运动员年训练经费人均应为4000~5000 元的标准,多数试办高水平的高校未能达标。另据调查大多数高校排球高水平队每年的投入大约在5~10 万元人民币左右。
3。 13 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高水平运动员身负训练与学习的双重任务,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难点和焦点。现代运动训练证明,竞赛上欲创佳绩,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是不会成功的。同样,运动员的学习若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完成学业也是空谈。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排球运动训练时间并不充裕,周训练次数一般在4~6 次,每次训练时间也只有1~3h。许多学生入学后,对训练时间感到不适应,成绩下降。因精力和时间有限,很难达到学习成绩合格,运动成绩提高的要求。往往是运动成绩提高了,学习成绩就下降,运动成绩好的队员难以完成本科专业
学习计划。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 14 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 教练员的职业水准,教育观念、训练方法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影响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训练质量,据调查,教练员大都是高校教师,从事专业训练时间较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多,高级职称偏低。训练工作的业余性,导致了教练员精力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本届大运会比赛有近三分之一打满了五局,由于部分教练员在指挥中的失误,贻误了战机。队员在比赛中经常出现接发球和防守时缺乏预判,脚步移动慢、扣球助跑起跳步法单
一、拦网时机判断不准、取位不当和手型不正确等问题。
3。 1。 5管理体制滞后、目标不明确
3。 1。 6竞赛体制结构不完善 高校成立的排球队,只能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省、市高校比赛及“兴华杯”和大运会的比赛,因为比赛次数少,难以达到高水平的排球比赛和锻炼。大多数高水平运动队参加比赛的次数很少,甚至有些排球队一年内没有参加过一场高水平的比赛。
3。 2 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重塑
3。 2。 1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与出路 现代体育正走向科学化的发展时期,从单纯身体能力的竞争,进入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效推动了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和排球运动的开展。规范运动员的来源和质量,是实现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的关键。
原有的三级训练网在人才培养上与教育分离,缺少协调性和连贯性,考核教练员主要依靠比赛成绩,使得启蒙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受到拔苗助长,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是高校办队的优势,对运动员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是高校办教育的重点,对大学生运动员应该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规范招生标准,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输送网,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对试办高水平的高校应该有较大的自主权,逐渐取消特招的录取形式。目前,运动员入学基础差,制约着运动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高水平运动员
就业的选择。从长远发展看,应该借鉴美国NCAA 的做法,NCAA 对每个学校的每个运动队只允许给一定数量的学生运动员提供奖学金,每队获得奖学金都有一定的数额,同时规定,中学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各科平均成绩达到C(学术倾向测试) 中获得700 分,才有资格被吸收加入大学生运动队,否则该运动队也将受到处罚。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 2。 2提高高校教练员排球专业理论和现代运动训练基础理论水平 多学科的参与,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以及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排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科学化程度大为提高。世界排球运动科学研究有朝着多视角、全方位拓展的动向,研究内容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内容涉及到体育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许多方面。我国高校教练员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数年富力强、工作勤奋,事业性较强,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训练与实践知识较弱。为此,应加强教练员在职培训和到职业俱乐部挂职锻炼,引进新的训练方法和管理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职教练员,实行教练员聘任制,切实提高教练员的水平。
3。 2。 3改革竞赛体制,提高比赛质量 据统计,奥运会、世界杯及世界锦标赛排球冠军队的年龄都相对地稳定在一个范围内,男子为24~27 岁,女子为2225 岁。从排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看,各国培养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的年龄正好与优秀运动员成才的年龄衔接,学生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保证,有利于掌握与创新排球技战术,同时避免少走弯路,缩短训练时间过程和成才时间。完善竞赛体制,四年一次的大运会比赛可以辅以俱乐部或甲、乙级联赛,提高比赛的质量,提高区域高校的排球水平。
3。 2。 4多方筹措资金,联合、合办办高水平运动队 经费是训练的保证,是关系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基础,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训练、外出比赛、科研的质量。因此,充分开发高校潜在的体育市场,在注重文化特色和商业化探索的同时,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办高水平运动队,成立俱乐部,使大学联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包括高水平人才的输送) ,体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渠道一定要建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 3 对规范管理体制的几点设想
3。 3。 1管理体制要创新,应不断研究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轨迹 现代排球比赛,不仅是运动员的高度、力量、技术、心理的较量,而且是建立在多学科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全面竞争。1981 年组建的美国男排,运动员大都来自各大学,他们每天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只有下午进行4h 左右的专门排球训练,1985 年在世界排名第30 名,经过5年努力,一举成为世界冠军,并取得了“三连冠”。日本培养排球运动员也是以学校为主,有着雄厚的学校体育基础,大学则是日本优秀排球诞生的第二阶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可行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创新,给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使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的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 3。 2避免招生过程中新的“垄断”的形成 地方保护、行政干预以及高水平招生过程中形成的评委学校的“垄断”,给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带来了不良的风气。因此,制定政策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好高水平招生存在的问题。
3。 3。 3处理好文化课程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高水平运动员安排一般为上午学习,下午训练的半读半训的管理状态,应该在制定教学计划、学制管理上应该考虑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力情况,能够形成一套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相互提高的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办法。
3。 3。 4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教练员的训练质量
当前,教练员在培养优秀运动员队伍中起到主导作用,必须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训练的质量。在训练过程中应重视发球和接发球的训练、提高扣球和拦网的成功率、加强“一功”和“防反”的质量,培养旺盛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 4 结论与建议
1) 。 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培养要融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果忽视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会影响高校招高水平运动员的初衷,必须处理好文化课程的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
2) 。 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制度,对招生的办法和手段应该有法律依据和保障。
3) 。 改革高校高水平的竞赛体制,提高比赛质量,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
4) 。 建议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应有配套政策,经费来源应多渠道,完善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 毛武扬。 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结构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 (1) :60 - 61。
[2 ] 张旭光。 高校竞技成长的烦恼[N] 。中国体育报,2000 - 12 - 16 ;第三版。
[3 ] 陈最新。 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因素及对策[J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 (1) :67 - 69。
[4 ] 张少云。 构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信息“高速公路”的思考[J ]。 中国体育科技,1996 , (11) :49 - 50。
[5 ] 陶业涛,等。 中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体制的比较研究[J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 , (3) :45 - 46。
[6 ] 佘敏克。 排球运动项目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74 - 385。
[7 ] 葛春林。 排球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65 - 373。
[8 ] [9 ] 屈东华。 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结构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 (3) :29 - 33。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0 ] 龚德贵。 中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与后备力量的培养[J ]。 体育学刊,2001 ,(2) :60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