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综述

2017-09-10 01:58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综述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毕业  
毕业

  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以来,理论学术界对之进行了认真深入地研讨。现综述如下。

  ○新农村建设如何开展?

  研究中,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最受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1,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农民为本位,要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这才是治标之本。有专家认为,“3农”问题的解决,着力点在于,“建立农村自治制度体系和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雏形,架起国家现代制度体系服务乡村社会的桥梁;开放民间金融,促进各类农民组织的良性发展”。也有专家认为,目前的“3农”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1个良好愿望促成的专门政策倾向,而没有成为全部经济社会政策的核心。

  ○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3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超越“3农”层次,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更宽广的眼界看待和对待这1问题,如果把它只当作涉农部门的事,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还有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贵在投入。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的投入机制。党的106届5中全会《建议》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业税取消后,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要在“多予”上下功夫。这1观点可谓1语中的。

  ○农村改革如何深化,机制如何创新?

  有学者认为,创新体制和机制,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点。创新体制和机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可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创新体制和机制,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必须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有学者进1步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调整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做到事权财权1起下放,使公共财政真正具有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财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学者认为,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建立新的农村自治组织。有学者认为,通过制度创新,在议政和行政之间建立起1种民主制衡的机制,为转换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创造条件,使乡村干部能得到社区群众的有效监督,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得到依法行使。农村民主建设的核心就是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自治机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村民自治,要在改进领导方式、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健全各项农村工作制度上下功夫。 中国大学排名

  ○新农村建设研究遇到哪些新课题?

  学者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1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变化的新课题。现阶段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建几座房子、修几条路的问题,而是1项综合系统工程。理论、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例如,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在哪里?切入点在哪里?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地位究竟如何界定?是主导?指导?还是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靠制度创新,各项制度改革如何推进?如何与农村现有的体制和政策相衔接?取消农业税以后,“后赋税”时代的基层政府职能如何履行?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如何提供?小城镇建设能否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怎样使两者协调发展?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认为农业问题本质是效率问题,农村问题本质是就业问题,农民问题本质是权利问题。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必须从重农民的“力”转移到重农民的“利”上来。富民与富国要“兼富”。也有学者认为,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功夫应在农村之外。也就是说必须消除城乡2元结构、制度歧视的问题,建设“1元中国”。有的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发展农村产业是核心之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是不可持续的。

  ○新农村建设应防止泛城市化、泛道德化等1些极端的视角

  有的学者提出,基于中国农村地域性差别较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应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摸索出适合不同地区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另外,很多专家呼吁新农村建设切忌指标化、口号化、运动化,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该警惕这样1些极端的视角:1是泛城市化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包含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2是泛道德化的视角。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理性而非激情,避免用“人文乡村”的图景掩盖了农村对现代化变迁的诉求。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它的经验也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应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解读。

    上一篇: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