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1)(2)

2013-11-19 01:02
导读:张学良疑心加重,首先是日本人挑拨的。张作霖被炸死后,日本各界有许多人来沈悼唁,村冈 司令官初次会见张学良时,除虚伪地对张作霖的逝世表示哀悼外
  张学良疑心加重,首先是日本人挑拨的。张作霖被炸死后,日本各界有许多人来沈悼唁,村冈 司令官初次会见张学良时,除虚伪地对张作霖的逝世表示哀悼外,就别有用心地“提醒张学良 好自珍重,注意有人虎视眈眈,暗怀阴谋,企图伺机取而代之”。而军事顾问土肥原大佐曾多 次“向张学良进言,如不排除杨宇霆,即将危及司令的地位”。这两位军人的离间是直白的, 而让张学良心情沉重的则是外交老手林权助的委婉提醒和比喻。张作霖死后,日本派林权助 为特使到奉天致唁。林由日本起程时对人说:“我和张雨亭是老朋友,我见了老世侄张学良, 只须痛哭一场,不由他不念故交,不走亲日路线。”林到奉天后,果然表现得十分精彩,真有点 像柴桑口孔明祭周瑜之架式,涕泪纵横。林权助返回日本时,在东京火车站举行记者招待会, 他说:“今天的东北实际情况,同我们日本当年幕府时期德川家康时代很相似”。张学良看 到了经人翻译的这段讲话后,为了了解这段历史,特到书店购买一本《东洋史》。这段史实是 :在日本幕府时期,权势赫赫的丰臣秀吉死去。其子丰臣秀赖继承了秀吉幕府的大权。他年少 英敏,但贪图享乐,不甚理国政,一切政务均由其岳父德川家康来执掌。后来,德川家康突然发 动政变,竟把女婿丰臣秀赖逼得自杀而死,灭了丰臣氏,建立了德川幕府。张学良看了这段历 史,自然对号入座。想到这里,他不禁毛骨悚然,深恐自己成为丰臣秀赖第二。张学良在书上 对这段历史,特别作了朱批圈点。
  与林权助采用同一手法的还有另一个人,他时任东亚经调局理事长,也是日本法西斯理论创始 人之一的大川周明。在张学良继任不久,大川周明将一本《日本外史》送给张学良,并用红笔 把德川家康篡夺丰臣氏政权、杀害丰臣秀赖的一段史实勾画出来。问题很显然,这决不是对 张学良有所厚爱,他和林权助的谈话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挑拨张学良与杨宇霆的关系, 希冀张杨之间发生火并,以便从中渔利。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由此可见,林权助和大川周明利用历史进行委婉地挑拨,要比两位军人直白地离间厉害得多。 这段历史,让张学良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又必然导致他心理上多疑,行为上的猜测。这种多疑 和猜测的心理加重,又必然不断放大杨常身上本来就具有的傲慢无礼行为,并最终导致张学良 下决心除掉杨常。据张学良的日文秘书陶尚铭说,确实是《日本外史》等书,促使张学良下了 杀害杨常的决心。
  日本除了这种直接挑拨活动外,还利用日本在沈阳办的《满洲报》等报刊,搞民意测验,利用 浪人特务等出卖一些所谓的情报,以制造东北集团内部的摩擦,激怒张学良,其用心可谓十分 明显。此外,奉系内部的派系之争,也是导致杨常被杀的因素之一。
  第二,张与杨常之间的权力之争,是导致张学良杀害杨常的根本原因。张学良接掌东北军政大 权后,面临复杂而严峻的东北政局,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心理上,他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年 仅28岁的张学良处于如此高位,他需要东北政要们全身心的支持和尊重,而杨常二人却任事有 余,尊重不足,甚至有动摇主帅地位之言行。这是张学良所不能容忍的。杨常的不敬行为,对 于具有多年军旅生涯的张学良来说,自然要产生“杀以立威”的想法。从杨常被杀后张给杨 宇霆夫人的信中可看出这一点,他在信中说:“弟受任半载以来,费尽苦心,百方劝导,请人转 述,欲其(指杨)稍加收敛,勿过跋扈,公事或私人营业,不必一人包办垄断,不期骄乱性成,日甚 一日,毫无悔改之心”[6]。发出“不必一人包办垄断”的呼喊,说明杨常的行为,已 经影响甚至是威胁到了张学良作为东北军政主帅的权威和心理,张学良作出反应是必然的。
  杨宇霆之所以“包办垄断”一切,是因为他自命诸葛,目中无人;而张学良却不是西蜀的刘阿 斗,他在阻止这种包办未果后,必然要采取更激烈的行为。张学良在枪杀杨常后说:“我不管 办什么事,他都不同意,他决定要办的事,不许我有二语,一定要照他的办,他哪把我放在眼里 呢?我不杀他,我这个司令无法干了,都听他的,我算什么司令呢?”[7]这段表白应该 是张学良杀杨常的本质原因。为了巩固自己作为司令的地位,维护个人的权威,“杀以立威” 就成了张学良的一种选择。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三,最后决定和实施杀杨常,都是由偶然事件促成。日本人的挑拨,让张学良疑心加重;杨常 包办跋扈,让张也感到不能容忍。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张学良始终是疑虑重重,很难作出决 策。特别是要杀死杨常这样重量级人物,东北集团内部会怎么样?南京政府怎么看?国际上特 别是日本会有怎么样的反应?而最终导致他下决心要杀杨常的,是由杨宇霆为其父做寿引起。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在小河沿私宅为其父做寿。当天,杨公馆门前,车水马龙,冠盖如云,张 灯结彩,盛况空前。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各地实力派人物亦派代表来沈祝贺。东北 各界达官显贵,更是争先恐后,极尽巴结讨好之能。祝寿之日,张学良亦偕原配夫人于凤至驱 车前来,往寿堂前行三鞠躬礼,礼毕进入客厅时,并未得到杨的格外礼遇。张学良进入杨公馆 时,客厅里已挤满了人,大家对“少帅”的到来也并不以为意。唠嗑的唠嗑,喝水的喝水,打牌 的打牌,只有少数的几个站起来以示尊重。而时隔不久,当杨宇霆进入客厅时,全厅人员肃然 起立。更为严重的是,席间,杨宇霆的一举一动俨然以东北第一领袖自居,而且来自全国各地 的贺客们,也对杨恭维备至,称杨是东北众望所归的人物。
  目睹这般情形,张学良的心情当然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于凤至又对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 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他眼里还有你吗”。杨宇霆的行为 已经让张学良感到不安,而于凤至的这番话,又深深地刺激着他。于凤至一直主张张杨两家和 好的,她态度的突然转变,对张下决心杀杨常是个重要因素。所以笔者认为,从7日晚开始,张 开始思考是否杀杨常的问题了。据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处长王家桢回忆,10日上午王被张学 良召去,问他:“咱们内部人事要有个变动的话,你看外交上会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呢”。王 家桢也摸不着头脑,不知张的所指,就回答说:“若是纯粹是我们内部的事,那就用不着理会外 国人的意见了”。由此,可得出结论,张学良用卜卦的方式,来决定杀杨常的时间,最早是 7日晚间,最迟是9日晚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张学良决定要杀杨常,但何时实施,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如果不是杨常在10日强逼张学良签 字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就不一定发生在10日,或许推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形 的变化,张学良也或许放弃这一决定。是杨常要求张学良同意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这 一偶然性事件,促使杨常于10日晚被杀。
  
  四、 对杨常被杀事件的评析
  
  张学良处死杨宇霆、常荫槐事件,是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的重大事件。该事件的发生,既体 现了张学良作为政治家的决断能力和气魄,也反映出他不自信的一面,同时,对东北政局也带 来了重大影响。
  1. 张学良处死杨常事件的性质
  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一个是兵工厂的督办,一个是黑龙江省省长兼东三省交通委员会代委员 长,张学良作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竟以约谈工作的名义处死这两人 。首先从方法上,张学良采取的是中世纪喋血“功臣”之类的老办法来解决权力之争,是极不 可取的。古代社会喋血功臣均是为了权力,而张学良也同样是为了权力。据张学良的一位亲 信说:张学良与杨常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上”。张学良强调“我不杀他, 我这个司令无法干了,都听他的,我算什么司令呢”,是对权力之争的明确注释。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张学良是为了巩固他个人的领导地位,才采取这种方法杀害了杨常。 实际上,如果当时中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法治健全,张与杨常的矛盾是不难解决的。可当时的 中国,虽名为民国,实际仍属封建专制类型的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民主、法治可言。这是导致 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有东北奉系集团的特殊环境,更有张学良的个人因素。张学良在 杨常被杀后,特别是在他恢复自由后,谈到枪杀杨常的原因时,认为杨常虽无“叛变行为”,但 “偷买了军火”,即“等于准备叛变”,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杀害杨常的。这是张学良回避 本质原因的一个唯一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成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 张学良处死杨常后的影响
  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突然被杀,首先是对东北的政治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对张学良来讲 ,达到了杀人“立威”的目的。原来东北军政派系矛盾很深,尤其是以杨宇霆为首的一派和以 郭松龄为首的一派之间的矛盾,没有因郭松龄被杀而消失,相反则更为激烈。郭、杨两人先后 死去,派系矛盾彻底解决了,东北军政领导权都集中在张学良一人之手。特别是张学良以非常 手段杀了杨常,更显示了他的不测之威。于是,张学良在政治上威慑力大大提升,由此导致其 威信度的提高。从而使东北的政令军令统一顺畅,出现了一片团结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对东北领导集团来讲,则失去了两个难得的干才,两个举足轻重的领导人。杨宇 霆死后,在对日本交涉方面失去了一个折冲樽俎、在紧急时可以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在内政 方面失去了一个能掌握全局深入实际的辅佐人才,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张学良是“自毁长城” 。常荫槐精明强干,魄力非凡,在任省长期间,励精图治,颇有作为。他曾是修建打通(打虎山 至通辽)铁路,整治北宁路(北京至沈阳)的得力主持者,他死后,东北交通事业的管理失去了一 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3. 对张学良处死杨常事件的评价
  张学良以上述手段处死杨常,会自然出现“立威”和“失去干才”的结果。那么该如何评价 张学良呢?从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讲,张学良显示了非凡的决策能力和无所畏惧的气魄。应该 说,这是一个政治人物应具备的素质。然而,从杨常无应杀之罪而杀之来看,恰是张学良不自 信的表现,是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是自信的表现,应该是用行政的办法,用法治 的手段和程序,来消除杨常对他执政的影响。他认为其他办法都不能控制杨常,不足以消除杨 常对他执政的影响,才采取这种喋血功臣的下策。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枪毙杨宇霆常荫槐通电[M]∥毕万闻. 张学良赵一荻合集:第1部. 长 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554.
  [2]何柱国. 回忆张学良将军[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西安事变 资料:第2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298-404.
  [3]杨茂元. 回忆先父杨宇霆将军[M]∥政协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 会. 辽宁文史资料:第25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44.
  [4]丁中江. 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M]∥政协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 委员会. 辽宁文史资料:第15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122.
  [5]张学良在纽约忆谈东北军两三事[N]. 参考消息, 1991-05-11(4).
  [6]张学良. 致杨宇霆夫人函[N]. 新民晚报, 1929-01-13.
  [7]何柱国. 记杨常事件[M]∥政协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辽宁 文史资料:第15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10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海晨 郭俊胜
上一篇: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