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1)

2013-11-19 01:02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

  摘 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 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 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 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 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 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关 键 词: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杨常事件

  Abstract: After Peter H.L. Chang took over the ruling in Northeast China in 1928, the firs t important thing he did was killing Yang Yuting and Chang Yinhuai. The reasonwhy they had to be killed was that they violated the old China's tradition of of ficial circles, i.e., disobeyed Peter Chang's often commands in addition to thei r imperiousness and riding roughshod over all opposition to their ideas. But, inview of legality, there were no full reasons to put Yang and Chang to death th ough Peter Chang thought that they were so evil to him that they both to be elim inated. What he did was like an ancient emperor killing his high ministers. Thereal reasons of killing them were that some ones especially Japanese sowed disse ntion between Peter Chang and them to frighten Peter Chang. There is no historicevidence to prove that killing Yang and Chang had been in accordance with legalproceedings, and the killing exert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No rtheast China's political situation then. The killing not only reflected Peter H .L. Chang's remarkable courage and ability in judgment as a politician, but alsorevealed that he lacked confidence in his inner world.

  Key words:Peter H.L. Chang; Yang Yuting; Chang Yinhuai; killing

大学排名


  
  杨宇霆、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张学良为什么 枪杀杨常?杨常为何被杀?杀后罗列的罪状是否属实?杨常被杀后对东北政局有着怎样的影响? 又该如何评价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张学良及东北近 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 杨常被杀经过及公布的罪状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执政时期都曾担任重要职务。杨宇霆,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 法库县蛇山沟村,幼时有“过目成诵之才”的赞誉,1904年,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后就读 奉天省立中学堂,一年后即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学成回国后,历任炮兵队队 长、管带,东三省讲武堂教官,陆军部一等科员,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管带、弹药队长、 厂长等职。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杨长期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总 参议等要职。
  常荫槐,原籍是山东省寿光,后迁至吉林省梨树县西北刘家馆子乡落户。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 政学堂,此后,随其兄常荫廷进入黑龙江都军署课任额外科员,1921年,随许兰洲部剿匪,任参 谋长。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许兰洲骑兵司令部参谋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张作霖任命为 军警执法处处长。此后经杨宇霆推荐出任奉天全省清乡总办,1925年出任京奉(京沈)铁路局 局长。1928年7月,出任黑龙江省省长,同时仍兼任京奉铁路局局长。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 公署”,理由是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如果成立铁路督办公署,可将 所有铁路纳入管辖范围之内。杨宇霆已将成立公署的文件拟好,由常荫槐出任公署的督办。 张学良说,这件事涉及外交,应慎重考虑,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纠纷 。应当说,杨常主张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目的,是出于维护铁路权益和主权。而张学 良主张暂缓进行,是出于东北政局的稳定,双方对此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分歧。杨宇霆当时坚持 要张学良马上签字同意。张学良不露声色地约他们晚餐后从长计议。当晚19时左右,东三省 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刚刚落座,警务处 长 高纪毅和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六名卫士,就破门而入,六支手枪同时对准杨常二人。由高纪毅宣 布:“奉长官命令,你们反对易帜,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你们二人处死,立即执行。”杨常闻言, 顿时木然,脸色苍白,一句话也没说出。分别由两名卫士按住,分别由两名卫士从头部向下开 枪,结束了两人的性命,当夜陈尸老虎厅。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张学良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张作相、翟文选、王树翰、郑谦、臧式毅、孙传芳等东北保安委员 会委员进府,宣布杨常已被杀。众听此言,惊愕不已。张让秘书长郑谦草拟电稿,郑“提起笔 来只是摇头沉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改刘鸣九执笔,终拟出电稿。事后陆续发布了《东北 三省保安总司令布告》、《张学良致中央政府通电》、《张学良致三省父老电》、《追述杨 常伏法经过详情》、《杨常伏法之判决书》等。
  对外宣传杨常的罪状是:“暗结党羽,图谋内乱,勾结共党,颠覆国府,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侵 款渎职。”“于本月十一日召集会议,并邀彼二人列席,当众按状考问,皆已俯首服罪。” [1]“审讯历四小时之久,咸认为私运军队,勾结党徒,图危国家,均属确凿有据”,已构 成“内乱罪”和“叛乱罪”,“遂依法判决,立地执行枪决”。为此,还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 张学良亲自与记者谈话,说“处决杨常,确实经过相当之法律手续”。事实上,杨常被杀,根本 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正如刘鸣九回忆文章所说,当时公布的材料都是枪杀杨常之后,由秘书 人员炮制的,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刘鸣九还强调:以“叛乱”罪名加诸死者,实无根据 。
  
  二、杨常虽有致死之由,
  却无应杀之罪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时期,是奉系集团的重量级人物。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要职 ,位居首辅。“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 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杨不仅不稍敛抑”,而且“专横更甚 ”,这是导致张学良决定杀杨常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首先,杨宇霆不服从张学良对他的工作安排,欲以无名之身,指挥全局。张学良在接管政权之 初,曾拟任杨为黑龙江省军务督办,结果遭到杨的拒绝。后来张让王树常就商于杨,请其到欧 美各国考察,结果还是遭到杨的拒绝。在东三省保安委员会组建之初,张曾推荐杨出任委员, 杨也固辞不就。从杨宇霆的言行上看,固辞不就并不是为了退出领导当局,而是“欲以无名之 身,指挥全局”。“明云引退,暗执政柄”。在东北易帜前后,有许多大事需要讨论。在一次 讨论裁减兵员的会上,张学良因身体原因临时离开,会议由杨宇霆主持,当张回来询问会议进 展情况时,杨宇霆则极不礼貌地阻挡说:“你不知,你不要管”。像这样喧宾夺主的情况,经常 出现。杨宇霆对张学良俨然“以父执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 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2]。上述杨常坚持要组建“东北铁路督办公署”, 只是其中的一例。一次,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一同来见张,杨提出要扩充东三省兵工厂事宜。 张学良表示东北目前财政情况紧张,各方面都在裁减经费,兵工厂亦应紧缩,纵使必须扩充,现 在也无财源。杨说可从铁路局每月拨若干经费,补充兵工厂。张学良转询常荫槐,常荫槐立即 应允可以。这让张学良不解和不满,因为前不久,张曾向常要求由铁路筹款若干补充军费,却 遭到常的拒绝。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些违背最高执政者意志的言行,无论是从所处地位角度,还 是从为政者规则的角度看,都是不适宜的,甚至是犯了大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杨宇霆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张学良不以长官尊之。在东北易帜前,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 总司令。东北易帜后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总司令,是东北最高军政长官。而 杨宇霆坚持不同意张学良为其安排的任何职务,当时仅是东三省军工厂督办,两人职位相差悬 殊。然而,在杨宇霆的眼里,张学良“只不过是一个好玩的公子哥儿罢了”。特别是后来,张 学良染上严重嗜好,精神、身体皆欠佳,更使杨宇霆对他轻视。在杨宇霆的“口头笔下,从未 奉张以尊称,仍如往常呼之为汉卿”。在不得已称官称时,也当众用小字眼呼之:“司令官 儿 ”。对张学良常用“小夥过来,我语汝”,甚至“在稠人座之中,予张以难堪”。张学良对杨 宇霆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张杨两人的关系,在东北易帜前后,处于相当不正常的状 态。
  再次,常荫槐写信给蒋介石,提出“东北之事不必找张”。常荫槐请去南京开会的中东铁路督 办吕荣寰给蒋介石捎去一封信,吕荣寰是法律意识淡薄,还是政治意识过强,我们现在不能揣 测。他将这封信拆开看了,发现常荫槐竟然在信中狂妄地写道:“东北之事不必找张,他每天 打毒针,跳舞,不务政事,有事找杨督办或是我即可”[3]。吕看后将这封信交给了张 学良。这种动摇主帅地位的言行,当然令张气愤不已。
  杨宇霆和常荫槐对东三省最高军政长官竟如此轻视,甚至是专横跋扈,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能 容忍的。尤其是在那个法治还不健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样做,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 祸。我们说杨宇霆、常荫槐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是从政治的角度,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从政经验教训的角度,是从当时东北政局的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说的。而如果从杨常所作所 为的事实角度看,他们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一,从上述杨宇霆、常荫槐各种轻视长官或专横跋扈的所作所为看,显然犯有从政之大忌。 但考诸事实都属于从政作风和工作经验的范畴,均未触犯法律,当然也无应杀之罪。
  第二,从“暗结党羽,图谋内乱”这一罪状看,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杨宇霆除了和常荫 槐关系密切外,没有发现他有意勾结任何人,他在东北政界虽然影响较大,但在军内没有基础, 所以,既无图谋内乱的行为,更无实施内乱的力量。说杨常“勾结共党,颠覆国府”,这更是莫 须有的罪名。
  第三,说杨宇霆“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一条,应该说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上述关于杨常越 俎的个例,均可看做是把持庶政的“罪证”。阻挠和议一点,是指在易帜前与国民党方面接洽 谈判期间,关内各派势力均派代表来沈阳争取奉系。唐生智派和白崇禧派的代表,在与杨宇霆 接洽后,不去面见张学良。当张学良发现后责问杨宇霆,为什么不让他们来见我?杨回答说:“ 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联络。”张说:“如果中央失败怎么办?”杨宇 霆无以回答。此事虽属敏感的政治问题,但终归不能判定为“阻挠和议”。
  第四,关于“侵款渎职”一条,是不具事实依据的。在杨宇霆死后,张学良派于珍等清理杨家 财产,经内外清查,杨家财产有60万元左右。“夫以一时之雄,积累十数载”,而仅有此数, 这在当时军阀家产积累中,是数目最少者。与吴俊升一万万五千万元家产相比,其侵款之罪是 不能成立的。至于说他们渎职,这与杨常两人勇于任事的作风,更不相符。
  第五,说从该被告人家中“起获军械子弹甚多”。这一条实际上,是万福麟向张学良报告说常 荫槐私自从捷克购买枪支一事,而并非是从家中起出枪支弹药。未经请示私自购枪,是严重的 事件。这件事究竟是否属实,在当时是有不同解释的[4]。而张学良在20世纪90年代 恢复自由后坚持认为确有此事,他“问常弄这些枪要干什么?常回答说是要在黑龙江省办民团 ,剩下来的再交给军队”[5]。扩充军队和购置武器,在任何时代任何形势下都是一 个令人敏感的问题,这引起张学良的怀疑和警觉是非常自然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对上述所列杨常罪状进行分析,有的是不成立的。有的虽然成立但证据不充分,如把持庶政的 事实很多,但均未构成犯罪。有的虽然问题严重,如擅自购枪一事如确实存在,这是十分严重 的事件。但也并未达到死罪的程度,完全可以用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处理。总之,作为兵工厂 督办杨宇霆,作为一省之长常荫槐,他们的言行是有问题的。问题的性质,是犯规、犯错、犯 忌,而不是犯法、犯罪。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使杨常严重犯规,或者说是 犯罪,也不应采取这种未经任何法律程序的方式,而将其处死。张学良这样做,实际上是沿用 了中世纪喋血“功臣”的老办法,来处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三、 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
  
  我们清楚地看到,杨常两人虽然有错,却无应杀之罪。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们,而 且是采用这种方式,这是由以下诸因素促成的。
  第一,轻信离间挑拨,致使猜疑加重,导致张起杀心。张学良对杨宇霆的不信任由来已久,在张 作霖被炸死时,消息是杨先知道后来告诉张学良的,对此张学良就产生疑惑。最早对杨不满, 是在对待张宗昌问题上,当时张宗昌要回东北,张学良不同意,张宗昌就要打回东北。研究决 定抓到张宗昌后处死,由杨宇霆指挥对他的作战。抓到张宗昌后,杨把他给放了,并告诉他说, 张学良的本意是要枪毙他。对此,张学良认为杨宇霆居心不善,后来,张对杨的疑心日积月累, 不断加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王海晨 郭俊胜
上一篇:清代金坛于敏中氏族的文化贡献(1) 下一篇:没有了